每每和朋友谈及彼此的故乡,他们就说,河南是个好地方,但是没有特别可口的饭菜。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始终没有任何的反驳。的确如此,河南菜比不上粤菜的精致,追不上川菜的麻辣,也没有鲁菜的丰满。但我要说的是,作为中国的“粮仓”,河南人对菜的钟爱,远远赶不上面食。只要提起河南烩面,他的名声也是非常之大的。
严格的说起来,烩面只能算是个小吃,典型的平民美食。他的价格不高,但味道却是独具特色。好的烩面必须要筋道,有嚼劲。另外,必须要选择高汤。刚出锅的面,盛到碗里,热气腾腾。大片的羊肉和着晶莹可口的面条,浸在白色的羊汤中,散发着清香。这个时候,并不是最终的成品。还要撒上些许的香菜来点缀。真正开始品尝,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来添加辣椒和醋,这样口感会更加的酸爽,也把羊肉的膻味给彻底清除。
做烩面,是河南人的拿手绝活。每家每户都能拉出个人示范。如果想吃烩面,必须得提前做准备。早上,就要买好上等的羊骨头和羊肉炖高汤(或者鸡汤),弄好这个,接下来就是和面。和的时候要稍微添加些食盐和碱面,其目的就是增加面的韧性。面不能和的太软。因为期间还要留有足够的时间“醒”面,“醒”后的面还要用力的和上多次,直至面的软硬度适中,表面光滑如镜。所以,做烩面不容易,是要卖大力气的。偷奸耍懒的话,做出来的面肯定不是那么完美。
面和好后,接下来就要做烩面坯。首先准备好擀面板和瓷盆(现在多用的是不锈钢盆)。擀面板和瓷盆都要刷上食用油。再把和好的面分成大小相同的面块,用力搓成型,再拿出擀面杖,像擀饺子皮那样均匀的擀制。当然,饺子皮是圆的,而烩面坯则是长形的。擀好的烩面坯,大小,薄厚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然后也两面刷上食用油,逐层并错落有致的摆放在瓷盆里,盖上湿布,以免风干。因为有食用油,所以不用担心粘连。到了这个时候,烩面就算大功告成。
下烩面的时候,每次拿单片的烩面坯,两手拉着烩面坯的两端,先轻轻的拉长,然后上下甩动。反复几下,烩面坯就越来越长,厚度越来越薄。这个时候,两手交叉把面片挂到手上,重面的中间扯开,想吃宽的,少扯,想吃细的,多扯几下。扯好的面放入高汤内煮熟,然后捞出,配上佐料,万事大吉。看到这里,各位看官可能会说,这烩面的制作工艺还挺讲究,挺费劲的。事实就是这样,所以现在很多家庭都怕麻烦,宁肯去饭店吃烩面,都不愿意自己动手做。
在我小时候,烩面的价格更是便宜。每碗才五毛钱。但因为那时贫穷,依旧吃不起。后来,几个玩的要好的伙伴就想出了办法,众筹。平时,大家都把钱省下,攒够了再去吃。若是冬天的话,放学后就到大排档上喝汤,不要面,这样还便宜些。因为是高汤,除了没有面,其余的都不少。尤其是伴着青蒜的芳香,精选的辣椒,整碗汤下肚后,整个身体都开始暖和起来,也算是难得的美味。因为拍档的老板有的是邻居,还会自发的再送上碗,非常的让人感动。
到了今天,烩面已经成为河南人的家常便饭。虽然价格比那个时候高出的难以想象,但都能消费的起了。烩面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有三鲜的,家常的,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品牌烩面馆。遗憾的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已离开家乡多年。他乡漂泊的日子里,虽然也有烩面出现,但就是吃不出家乡的那种味道。赶到逢年过节,踏上故土,我的首选就是,下车先来上碗热气腾腾的烩面,细细的品尝面,然后把汤都喝成底朝天。惹得不少食客,用那种奇怪的眼神看我。
这些,我倒真的能理解。在大都市呆久了,除了繁忙的生活和工作,剩余感受到的则是冰冷。只有在思念故乡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心灵的温暖。所以,就我个人而言,烩面,是种子,是风帆。种子落地,生根发芽,逐渐成为美丽的风景,而风帆扬起,则给我无尽的动力,促使我向更高的顶峰攀爬。同时,在我孤独的内心深处,烩面不再单独的是美食,更是难以抹灭的乡情。这种独特的情怀,我必须让他永远的延伸下去。(文/孙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