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一首古老的《诗经》被人们世世代代的传诵着。文中的雎鸠究竟何物?引起了不少的世人争论,鸠是现在竹林里的斑鸠吗?那雎又为何物?曾有很多文人雅士不懈地探索,寻找雎鸠,终于得出结论,雎河就是保康人民的母亲河沮河。
沮河原名雎河,因鸟而名雎。雎河得名与地理位置相关。远安同治县志星野篇云:“《周礼·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辩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天文翼轸鹑尾楚也。”鹑是传说中凤凰类神鸟,雎是王雎、雎鸠。历史上称这一带为“江汉雎漳”。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既是鸟名,又是水名。
《周礼·职方》记载有:“定公四年(公元前946年)楚子涉雎。”《左传》、《山海经》、《墨子》以及考古出土的竹简,提到发源于湖北荆山的沮水一律写作“雎”,东汉以后改“雎”为“沮”。
原来沮水就藏在保康欧店油山深处,恐怕雎鸠也还在沮河上下的天空中欢快的追逐嬉戏,结伴同行。
据《保康县水利志》记载:沮河流域地处保康县东南部,长江北岸,始于歇马镇欧店关山,其源有二,一源为响铃沟,另一源为铺子河,二源在向家坪汇合后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歇马、盘龙和马良镇的扁洞河、双坪、马良街、八斗坪、西坪、紫阳、重阳,于潮水出境人南漳县。由北向南流入远安县、当阳县,在当阳县河溶镇两河口村与漳河汇合,形成沮漳河。流向东南,于江陵、沙市汇入长江。沮河在境内全长71.3公里,河水清澈,流域两岸,山脉对峙,沟壑密集,下游坦缓地带,有五坪(双坪、马良、八斗、西坪、重阳)四湾(宋家湾、郝家湾、张家湾、崔家湾),低凹湿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
流淌不止的沮水,像楚人血管里面血液,永远鲜活。随着保康本土的《沮水巫音》这门古老的宫廷音乐在深山尘封几千年之后被发掘出来,成为令世人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神秘色彩的沮水也逐渐流入大众的视野。如今,现代文明早已弥漫在荆楚每一个角落,沮水也不例外,她顺应历史的脉络,庄严的保留下亘古不变的容颜,遗世而独立于山水之间。
一帮志趣相投的人组成“荆山寻影”小团队,怀揣着对神秘历史的敬畏,对稀有山景的向往,不畏道路崎岖去追寻沮水的源头,他们要用手中的镜头记录沮水源头的生态,存留沮水两岸人们的生活状态。从县城出发走保宜高速,在盘龙驶出高速,再走上 241国道,沿欧店东北方向行走乡村公路20公里,一路再无岔路,直入油山响铃沟,沟长壑深,放眼望去,沟里生态系统完好,植被茂密,虽已入秋,到处却还是蜂蝶起舞,绿草如茵,野花灿灿。
响铃沟沟长二十余里,公路两旁是悬崖峭壁,有的像怒吼的雄狮,有的似挺拔的竹笋,绿色的古藤蔓从陡峭的山顶肆无忌惮的垂下来,形成一片片绿色的屏障,宛如少女的刘海,微风拂过,翩翩起舞。一股清新山野的风吹来,凉意瞬间沁入心脾。沟峡时宽时窄,往里走,一会儿是“一线天”、一会儿是豁达空旷的林地,不时有农家别致小院,鸡鸣犬吠,恍如桃花源地。
母猪峡岩石上凸出的神猪,是响铃沟峡谷里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一头母猪长于沟边的悬崖之上,背对长岭,头朝阳坡,周围还跟着一群小猪,据说早年阳坡麦收时节,收成不好,对岸山崖上的长岭,却年年大获丰收,人们怎么都想不通,后经阴阳先生点破天机,原是位于沟峡里的母猪作怪,头,吃阳坡的麦,尾,出恭在长岭,故而长岭丰收,阳坡劳而无获。愤怒的阳坡人,拿起家伙什,砸断了母猪的脚,破了沟峡风水。从此,我们看到的石头母猪,再也没有脚了。阳坡收成不好真的是母猪的原因吗?毕竟只是一个传说,只能是当成一个有趣的笑谈,认真不得。继续前行,峡谷越来越窄,青草碧绿,水质清清,掬一捧河水清泉入口,透亮清澈而又甘冽,甜到了心窝。
车子爬行陡峭急险的之字型山路数公里,到达山顶,映入眼帘的是一大块平坦的田地。百余亩碧玉般的玉米地、黄绿夹杂的烟叶田,风一吹,翻出一波波绿浪,满眼的乡村风光让人欢喜不已。步行一公里土路,便见一石牌,上面有醒目的红字“沮水源”,落款为歇马镇政府。石牌旁有一岩屋,当地人称之为龙洞,这个龙洞就是沮水的源头,龙洞里不断涌出的泉水,便是沮水。往里看,岩石交错,布满青苔。岩石下面一股清澈透明的活水源源不断地从石缝里渗出。据当地老农讲,泉水从未断流过,即使干旱年月,别处土地旱的裂开了口,龙洞里依然保留清泉,供村民饮用。
站在油山之巅,遥望远处层层跌宕起伏的山峰,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深呼吸,有一种醉氧的感觉。源头四周十余农户,多是荆山民俗风格的黑瓦黄土墙老屋,房子以山而建,部分村民因精准扶贫安置搬迁到山下,完好无损的老房子不仅保存原始风貌,也保留了时代的印记,回想六七十年代,那时候打道场、和泥巴,打土墙做新房,娶妻生子都在这样的老房子、老院子里,乡亲们迎着朝阳开始农作,踏着夕阳赶着牛羊,哼着土腔土调回到家中,袅袅炊烟从瓦房里升起,弥漫开来。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现代生活方式融入千家万户,好多老物件已闲置。在油山,古老的农耕工具随处可见,摆在道场边的石磨,放在屋檐下的风斗,挂在墙上的簸箕,插在墙缝的镰刀,竖在角落里的糠筛、耕犁、鞭子、牛嘟嘴,舂米的石磓,在这里却比比皆是,这些渐渐变成博物馆展览品的物件,穿插在现代生活用品之间,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协调,尽管很多器具毫无用处,在这里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
走进沮水源头的第一户人家,是一位七十过头的老人,老人名叫罗仁忠,他是精准扶贫对象户,去年老伴去世,一个人独立生活。他热情地迎我们进屋,张罗着给我们烧茶,让我们瞬时感受到油山淳厚的民风。听老人说,龙洞这地方叫马坡。马坡的名字原来是大有来头的,相传是唐中宗李显在这里放过马,因此被叫作马坡。老人家兴奋介绍,马坡人吃的,是用砖土垒成的土灶台,做的是柴火饭;自己种植黄豆,石磨手工豆腐。马坡人待客用的,是直径一米开外的大铁锅,用玉米熬制麦芽老麻糖。马坡人喝的,是一人多高的自制大木桶,沮源龙洞水酿造的苞谷小曲酒。灵芝当插花,不经意摆放于木质窗台;采挖野生天麻泡酒,用生铁吊锅熬煮一大块农家腊肉,吃着腊肉,咪上两口小酒。马坡村民把普通的日子生生过上了神仙才有的日子。
这一片灵秀的沮水之源,藏于荆山闺谷之中,远离市井喧嚣,静静的流淌至今。她定是承载了荆楚祖先的嘱托,在莽莽大山深处,默默守望着这荆山之血脉,亘古不变,滋养着荆山的子民。
①沮水源头
②源头人家
③沮水原生态
④保护沮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