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鸡汤”和“成功学”的认知过程是这样的,先是沉迷其中,以为自己找到了成功的捷径,接着是麻木,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的这些文章却一点进步也没有,生活依旧如此,甚至更加的迷茫,不知道出路在哪里;然后是厌恶,一看到类似的文章和书籍就愤世嫉俗,斥之为毒药;最后是现在的能够较为平静,客观的看待它们的存在。
“鸡汤文”,“成功学”这类书籍,文章能够充斥市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都是急功近利的,都希望找到成功的捷径,于是为了满足人的这种需求,这类作品便应运而生了而且发展迅速。
尤其是当你迷茫的时候,更容易被它们所吸引,里面有着各种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马云,俞敏洪,史玉柱...然后,它根据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总结出了一系列的道理和所谓的成功经验,因为受到成功人士的“光环”影响,读者不假思索的就信以为真了,以为自己这就找到了成功的真谛,自己不久也将迈入成功人士的行列。
那些所谓的成功的秘诀,要么是鼓吹只要努力,坚持,你就能成功;要么让你去拓展“人脉”,吹嘘人情的力量;要么就一昧的说要成功就要肯吃苦...
可是,这些所谓的秘诀,往往都是片面的,逻辑混乱的,比如说坚持就一定能成功,可首先你总得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吧,如果本身方向是错误的,那么再怎么坚持也是白费力气罢了。而且,这些由各种成功人士,各种逆袭故事得出的经验,过程基本都是这样的:因为xxx是成功人士,而xxx成功的过程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xxx身上有着什么样的优点,然后,这些优点就成了成功的充要条件了。
可是,一个人的成功是由许多种因素所导致的,甚至有很多偶然的机遇,片面的强调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因素,而把它们当做成功的必要条件,显然是不可能凭此成功的;而“鸡汤文”,“成功学”却兜售这些所谓的“秘诀”来实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想想看,如果“成功学”真的能使人成功的话,那那些作者早就步入“成功人士”的行列了,可是他们有吗?不过,在他们的“成功学”开始一本本的变成畅销书的时候,他们的确离“成功人士”不远了。
为什么说那些“秘诀”有害呢?因为它给你指明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当你为之不断努力却毫无收获的时候,你便会越加怀疑自己的能力,长此以往便容易自暴自弃,失去奋斗的动力。再者,在这个错误的方向上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也是非常昂贵的代价。
在意识到这些之后,我进入了极度厌恶“鸡汤文”,“成功学”的阶段。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下面这段话,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阶段存在的问题:
自从鸡汤这个词开始流行,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一言不合就说别人是鸡汤。
鸡汤偏见会封闭他们的好奇心,不再有兴趣去关注别人说的话有没有依据,有没有有价值的地方。他们就是要用情绪来抵触你。一般年纪大的人,才会这样固执,现在很多年轻人未老先衰,已经失去了开放的心态。
这就是为什么要升级自己的心智系统,很多人的低效恰恰源自自我束缚,要警惕自己的封闭性思维。
确实,一昧的抵触这类东西,只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罢了,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故步自封,不能主动去吸收新的知识,无法得到好的建议。
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基本的辨识能力,不能批判性的去看待它们,所以容易陷入这两个极端:要么照单全收,要么一概否定。因为分不清“成功学”与其他真正有价值的书籍,文章的区别。
那么,该如何分辨呢?其实也很简单,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书籍,它会告诉你具体的行动的方法,而且可操作性高,而不是空洞的讲道理,片面的给所谓的“秘诀”。
可是,最终还是需要你把那些有价值的建议,落实到行动上,经过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它们的价值。如果你只是三分钟的热度,那看再多的好书,学再多的方法,也是毫无意义的。王阳明说的好:“知行合一”。这才是最终能改变你的,你的行动决定了最终的收获。
而在这个对“鸡汤文”,“成功学”的认知不断改变的过程中,我也渐渐的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许多过去的看法,最重要的收获,我想就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是每一天都应该去做的事。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改变的方向,那我建议你去看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坐朋友》,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一本书,一篇文章,再怎么好也不能真正的改变你自己,如果你看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信心满满的以为你能所改变了,那基本上都是错觉,能够最终使你改变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你不断的实践,学习,经过时间的积累,才能让你变得更优秀,至于能不能成功(发财),我可不敢保证。
最后再谈谈批判性思考的问题吧,因为生活中绝大部分人这方面的能力都是比较弱的,所以容易从众,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所以才会被“鸡汤文”,“成功学”蛊惑。
那么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从何而来呢?最重要的自然是主动去学习,要有怀疑精神,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方面的学习我也在进行中,下面是我从豆瓣收藏的一些书单,可以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