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昨天晚上你问我:“语文学了干什么用?那些古文学了这么多,感觉没啥用处。”我那时候正在统计学生的成绩,没有搭理你的问题。可事实上你问的太好了,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都要面对的问题。眼下很多网络上的文章都说将来的高考是“语文为王”,可为什么呢?语文的重要程度为什么要提到这么高?况且语文又是一个主观性这么强的学科,如今科技要发展,技术要进步,仿佛都和语文没有什么关系——那到底为什么要学语文?
这是一个很长的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
人生活在这个宇宙里,说白了只有两种关系;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一切的关系,以及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这句话你品,你细品——没毛病吧?也学你会说还有那些人或物之间的关系呢?好吧,这些关系如果你不知道,又跟你有啥关系?南极洲死了一只企鹅,也许生态学家可以写一篇论文,但是我是一个中学生,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我们有限的生命只够用来处理这两种关系。至于“我以外的一切”中到底有多少我需要建立起联系,我又能多大程度的影响他们,这就就是哲学的问题了。
说起哲学,这是西方科学的开端。除了语文之外,你眼下所学的所有的学科都从这里萌芽,(当然英语不是,英语也是语文。)他们是用来处理“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一切的”的关系的学问。我们通过学习知晓“他、她、它”,知道人类如何去发现、探索和影响自己以外的一切。但是科学的探索永远有这样的问题在讨论:克隆人是对的吗?为什么不能通过基因的改变不断完善人类……这是单纯的生物学的问题吗?不是,这里面还包含着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问题,这超越能力本身,也不是法律要告诉你的(法律也是人创造的,是人对待自我方式对外的一种投射),它是人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你恐惧什么,你喜欢什么,你想要什么,你憎恶什么……最重要的是:你不做什么。
这是语文要告诉你的吗?是,也不是。
在中国的古代,学生最主要的课程就是语文,当然,当时不叫“语文”,他们包括了常识、历史、政治、人生哲学等等。没有数理化,我们中国人几千年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只学语文好像没有妨碍我们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几千年,我们通过学习形成了我们中国自己的对待自己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价值观和要求吧!所以,“语文”这个词是现代的一个发明,它涵盖了从识字到作文的一系列基础知识。但是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文学的要求代替了传统对“习文”的要求,语文也和其他科目一样以一种功利的面目教人,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魅力。孩子,可是在妈妈看来,世间事尽赖人为,一个葫芦可以是做瓢,可以装酒,也可以用来做文玩,也可以只是葫芦。学习语文到底学什么,还是学者本身的问题。你能从一段文字中看出什么,这就是自己的功夫,而这功夫修的正是“自己对待自己”的学问。
我们从你正在学习的《木兰诗》看。
老师会告诉你,《木兰诗》是一首北朝乐府。你就没有问过自己什么是乐府?乐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处在什么阶段?它承的什么前,启了什么后?它为什么没有作者?我以前学习语文的时候没有这样想过,我教语文了,才开始有这样的疑问,于是我开始找答案,竟然发现在这背后是几百年的一个漫长的年代,分分合合的秦汉魏晋南北朝,这是让你不能不去正眼看看的历史,你了解了,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人。
老师还会告诉你,《木兰诗》是北朝乐府的唯一一首叙事歌辞,写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你就没有问过自己:花木兰是什么人?是汉人吗?她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为什么能代父从军?从的什么军?打的什么战?“天子”是什么人,为什么他叫“可汗”?你不问,老师也不知道你不懂,或许她自己都没想去懂,因为教参上没说必须掌握。但是你穷究下去就发现,这首诗中的战争是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开始一场和柔然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一直打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对啊,柔然是谁,为什么要打仗?北魏和柔然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为什么整首诗洋溢着浓浓的汉族味道,我们读起来一点违和感都没有,——纳尼?花木兰是少数民族?这里涉及到复杂到乱七八糟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省略50000字。是啊,花木兰如果是中原汉人,她怎么会骑马、射箭?这种能力可不像吃奶,一生下来就会啊。所以,天子就是可汗啊!“可汗”就“可汗”,这些鲜卑人装什么逼,还要称呼“天子”?其实北魏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汉化,甚至全面推广汉语,不让国人说自己的语言,所以“可汗”的称呼,有一点老土,“天子”多洋气!“明堂”多气派!以至于后来鲜卑人真的坐镇了中华的万里江山,建立了鼎盛的唐朝。
老师会带领你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会跟你讲解“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你就没问过自己,一个骑马射箭的女汉子装什么淑女,要织布?小弟迎接姐姐回来,为什么不杀一头牛?木兰从军买那些装备,为什么要兜那么大一圈,东西南北各大集市都买过去?打仗这么久,那群男人都是瞎的吧,洗澡怎么办,上厕所怎么办,大姨妈怎么办?男女都分不清?公兔子母兔子真的有不同啊?这里有城市规划的问题,有民俗的问题,有生物学的问题,如果你多问一句为什么,整首《木兰诗》的情趣就截然不同了。你会知道更多。
老师还会跟你解释《木兰诗》反映了“女子不必不如男”的女性自强自尊的精神,即使是战争的场景,女人也可以做到男人可以做到的。你有没有问一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赞美”?女人和男人这种尊卑到底怎么来的?你不奇怪吗?你家里妈妈爸爸好像并没什么不平等。木兰为什么“不愿尚书郎”?花木兰先是为了年迈的父亲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出征,功成名就,凯旋归来,她还能够不贪恋功名利禄,回到家乡继续做一个普通的女子。这是为什么?我们做得到吗?《木兰诗》为人千古传诵的原因是不是就在这里呢?想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面对战争,面对死亡,面对亲人,你会怎么选?如果木兰没有从小练就一身好功夫,她还敢不敢?面对金钱和权势,我们会不会有清醒的头脑,站对自己的位置?面对名利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潇洒的转身做回自己的角色?——这就是终极的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可是为什么木兰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我们自己的认知的角度去看,可以立足于北朝当时的政治背景来回答,可以从自己的阅历感受中得出结论。可是无论怎么回答,我们都是在剖析自己认知范围内悦纳自己的处事方式的内在动机。
学习语文,如果只是字句的理解,如果只是从考纲出发,那的确没什么大用,可是如果你肯,并且有时间深入的问几个为什么,无论哪个角度,你都可以学到人生最奥妙的知识。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我们也学会了把世界简单分割,但是我们囿于自己的认知局限,不懂得如何把它还原回来,迷失了自己。认真学好语文,它会像胶水一样,把各种印象的碎片粘合成你自己的样子。
人生的极致,无非是你内心和外界的高度一致,不纠结,不痛苦,了然当下,不惧未来,中正不偏。——这其实应该是语文要告诉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