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叔本华说,“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依我理解,当人面对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会感到焦虑;而当人日复一日重复着每一天时,则感到厌倦。压力和重复固然是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生活远远不止这些。你看——
在路上。
这三个字,那么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勾起一个人灵魂深处的躁动不安。
学生党暑期窝在家里,偶然看见好友动态里晒的一张车票,青春的内心难免会有小小的悸动;上班族劳累一周后,翻看朋友圈某某在外游山玩水的照片时,疲惫的身躯或许也会对远方产生向往。但其实大家都知道,旅行也许不会对我们现有的生活状态有任何的改变——旅行归来,该做的还是要做,该面对的总归要面对,至于灵魂什么的也不一定会得到什么升华。更有甚者,会觉得这不过是花钱买罪受罢了。
然而旅行本身并不是用来逃避生活的。它的意义是让我们看到,看似枯燥的生活也是可以如此丰富。
(二)
两天后,是我的第一次自由行。
为了这次的旅行,我跟父母也没少费口舌。因为家庭本身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旅行这种精神消费频次实在不算多。妈妈一直都很同意我走出去长长见识,但一开始爸爸是不怎么支持的,好在爸爸还算开放民主,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终于同意了这次旅行。
由于我还是一个在校学生,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但整个大一余下的生活费加上个月实习的一千块钱工资作为旅行经费倒是绰绰有余。因为是自由行,所以车票、酒店什么的全部需要自己预订和安排,攻略也要提前做好。这些对于做第一次没有父母陪伴的自由行的我来说,算是一次小小的试炼。旅伴是我的表姐。她很放心我,所以把这些事情都交给我了。
所以接下来是行程的准备工作。
(三)
为了不辜负这次旅行,也不辜负表姐对我的信任,我做了充足的准备。一个月前,我就开始在网上查看车票和酒店的信息。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是时间因素,车程多久,抵达时是白天还是晚上,酒店离火车站的距离,酒店评价如何,是否经济等等。这些最基本东西都定下来后,就开始做攻略了。
第一次做攻略。原来攻略不是网上随便看看就可以搞定的。要我说感受,就好像是提前将行程在脑子全部里过了一遍。那些没考虑到的细节需要不断完善,包括天气因素和预留时间,过程中和酒店联系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做攻略的确很辛苦,并且一开始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可是看旅程的雏形在笔下逐渐成型的过程,却是意料之外的喜悦。那种成就感,不亚于拿到一笔奖金。
啊,后天就要出发了。
(四)
今天晚上开始收拾行李。
讲真,我以为自己会十分激动,毕竟是第一次自己安排的出行嘛。可是收拾行李的过程中我却很平静。每一样东西,都能让我联想到旅程中的种种状况。这些反倒让我有点紧张,也许是因为即将踏出舒适区去探索另一片天地吧——人,对于未知,总是带着一半兴奋和一半害怕的。
不过兴奋终究还是大过了害怕,无论什么事情,不试试,怎么会知道呢?
爸爸在旁边默默看着我收拾行李。我恍然理解了他之前所有的不支持——哪一个不是出于安全因素呢?女儿要第一次出去旅行了,做父母的说不担心是假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要自己走出去了,应该也还是欣慰的。高兴、担心、欣慰中夹杂着丝丝伤感,这种复杂的心情,也许全部包含在此刻的沉默中了。
(五)
关上行李箱的那一刻,我也放下了一切顾虑。想起了泰戈尔《新月集》里的诗句:
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
或许我还将在行程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而这一刻关上行李箱,关上了所有行程前的辛苦和愉悦,紧张和兴奋之后——
我想说,哪有那么多意义不意义,没什么啊,我就是想去远方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