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透视、空间透视、散点透视、多点透视
线性透视
线性透视即人们平时所说的“透视”,它的界定是“用几何方法在平面上把立体物象显示出来”。线性透视又叫做线条透视,是利用线条表现画面空间深度感的手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线性透视和透视规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景物距离拍摄点远近不同则其影像大小不同,距离拍摄点近的物体影像大,越近则越大;距离拍摄点远的物体影像小,越远越小。
物体由规律排列形成的线条或互相平行的线条,有向中间汇聚的趋势,越远越靠拢,越远越集中,最后形成一点消失在天际中。
运用到画面上:
景物大小对比强烈、悬殊、线条收缩越急,则空间感越强;
景物大小对比不明显、线条收缩缓和,则空间感弱。
空间透视
与线性透视一样,空间透视也是表现深度的传统概念,主要是与大气及空间介质有关的透视现象。
空间透视的规律包括:
物体的影调随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而变化,近的物体暗而深,远的物体淡而浅;
物体的色彩随着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而变化,近处的色彩饱和度较高,明度高,远处的色彩饱和度差,趋于冷色;
物体的明暗反差也有变化,近处的物体明暗反差较强,较明显,远处的物体明暗反差较弱;
物体的清晰度,近处的物体清晰度较高,远处的物体清晰度较差,显得模糊。“远山无石,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影响空间透视的因素:
空气中的介质,如:雨、雾、尘土、水汽、烟等,这些介质往往会增强画面的空间透视感;
光线也会影响到空间透视状况,逆光和侧逆光是获得空间透视的基本条件。一天中的早晚时间,光线入射角低,能够获得最佳透视效果;
利用前景增强透视感,选择较暗的景物,使其构成与后景当中事物的明暗、大小对比,丰富影调层次;
多层景物能够使空间透视明显化,并附有节奏美感和韵味;
控制景深,选择焦点,造成物体的虚实对比,也是表现空气透视的重要方法;
有效的利用滤镜,可以增强或减弱空间透视感。
散点透视
按照中国、日本古代画家的构图准则,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叠印法
即把在各处拍到的各种景物叠印在同一画面中,叠印时并不需要考虑组合而成的画面是否符合线性透视。
粘贴法
拍摄时,有意识地对某一景物进行连接拍摄,包括全景、中景、局部,然后从中选择合适的片段粘贴起来,创造出一个超长或超宽的画面,以容纳更多的东西。
多点透视
多点透视是对线性透视的逆反,摄影家常常使用镜面反射或叠印技术,故意破坏线性透视的空间幻觉统一性,把从几个视点观察的影像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以其把复杂的美学观念带入画面。
还有些摄影家则干脆打破了画面画框的束缚,采用三联照或四联照的形式来构图,把几个空间的人物、景色并置在一起,用相似性和差异性参半的几个画面相互影响,构造新的空间。
涉及到美术中透视的几种类别:
单点透视,消点为一点,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向度或深度。以摄影来说,大多由正面拍空间多能取得类似的透视构图,这样的构图方式很容易表达出对称。也因为消点单纯,很容易就能把重点放在消点上。
双点透视,消点有两点,一左一右。以摄影来说极像PU镜的拍摄效果,也就是消点校正镜,所校正的是垂直性消点,让画面看起来宽广。
三点透视
消点共三点,左右与上或下。就像人一样的视点、消点关系,特别是垂直几乎不会有平行线,但因为画面信息过多,不易将信息锁定在建筑上,所以建筑图中就很少见。
多视点透视
所谓的视点,就是人所站的位置与眼睛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