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天,遇到以前的学生彬,看她换了玩伴,便问道:你们不在一起了?她知道我说的是谁,一样的男孩脾气,形影不离。
“哈,早不一起玩了!”她洒脱地甩甩头发。然后,指着身旁的陌生女孩让我们彼此认识,“来,这就是我的班主任马老师;这是我的铁哥们儿***”一阵寒暄过后,她们乐呵呵地走了。
站在原地的我怅然若失。
想起一个故事:小和尚随着老和尚过河,恰好碰到一女子求助,老和尚就去背她,过了河放下。一路上小和尚一直耿耿于怀,实在憋不住了便问师父:您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么?老和尚说:我都已经放下了,你却还没放下!
我就是那个小和尚。那么美好的友谊,怎么说放下就放下呢?!
人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衣物如此,友谊更甚。
2
六岁时的寒假,对对门跑出来一个大我两三岁的女孩,是邻居的小妹妹。她灵动而热情,经常找我玩,还借给我一本妙趣横生的绘本,里面的一些故事至今都能想起情节来;给我讲大山里的故事,让我枯燥乏味的假期生活变得生动有趣。以后每个寒暑假,我都盼望着她的到来。
我初中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银川的一所中专,从此互通信件。这三年,我是在她的鼓励中走完的。至今都记得她那力透纸背的洒脱笔迹,在白色的信笺上宛若画师笔下的寒梅一般怒放。
高中繁忙的学习淡化了这份友谊。上大学后,联系渐少,直至中断。
然而,她依旧是我记忆中最早且极为珍重的朋友,我也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与她重聚。
直到几年前的一次寒假探亲,偶然得知她来了。
重逢以大大的拥抱伊始,苍老的只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不变的却是内心年轻的温情。
哦!还好,一切都在。
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那是必须的。现代通讯方式如此发达,天涯亦咫尺,保持失而复得的友谊不比儿时过家家更容易?!所以,分别时没有难过。
然而,事实证明:只有咫尺天涯,没有天涯咫尺。就像无数个故事那样,重逢后的联系,在最初的热络后便渐渐变得生疏。网络那端,我眼睁睁地看着她在悲悲喜喜里挣扎,多次关切与问候都没有得到回应。
只好渐渐学着放下。
3
不是所有的友谊都能放下。
另一个女孩。我们初中同班。
她是城里人,学习好,文笔尤甚。那次全校作文大赛,她以绝对实力稳拿第一,让连优秀奖也够着费劲的我艳羡不已。在户口烙印深刻的那个时代,地域身份成为划分不同圈子的分水岭,带着对城里人的偏见和深深的自卑,我们很少交流。
她家离二伯家很近。每天早晨我和哥哥把车放到二伯家,中午回去吃饭,总能遇到她。久而久之,比起班里其他同学,我们之间多了一些熟悉,仅仅如此。
她身边总有一堆性格开朗的朋友,班里总是回荡着他们爽朗的笑声。同时,她性格恬淡,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超凡脱俗,总比同龄人有着更深的洞见,于浅薄的我而言,她令人敬重,像谜一样美,自卑如我,从未奢望能成为她的朋友。
直至看到她给我的毕业留言。
“经过一次次分歧,善意的争论,我们彼此在步入对方,这种过程很微妙,我是在无形中发现的,应该说我们的友谊是有基础的,两年多的了解,一年的发展,双方都是真诚的,在此之前,我的情感世界始终是一块圣地,无人踏入过。”
许多往事缓缓滑过心底,我才陡然发现,我竟然因懦弱和迟钝伤害了一个女孩渴望友谊的心灵。深深地怅然!
毕业后,她上了护校。高中三年,偶尔还会相聚。
上大学后,刚开始通了几封信。
在最初的一封信中,她写道:“我深知处于新环境的人是如何的孤苦,所以我会给予你很多温暖。”她称我是一个能够净化自身的人。每当我没有力气的时候,都会想起这句话和她曾经给予的温暖。
然而,大一过后,我们再也没有通过信,大学四年只见过一面。在后来十多年岁月里,重新联系成为我最深切的期盼之一。
直至几年多前的一日,从同学手中要到她的电话,听到她的声音从千里之外传来的那一刻,我激动得语无伦次,手都在发抖……
4
我一直以为,她是那种可以超越时光、超越世俗,直抵灵魂的朋友。所以,每当遭遇心灵的痛苦或快乐,她都是我最想交流的人之一。然而不知为何,一种无形的距离总是生生地横亘在我们之间。我向前进一步,她便向后退一步。即使便捷的网络通讯里,有的几乎只是我发出的问询。
本以为现代通讯手段可以增进人们的情感,最后却发现:它们能增进的,只是心灵距离拉开的速度。
渐渐地,也就学会了后退。
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缘分。
如果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跟对方调到同一个频道;
如果你次次主动联系,换回的都只是对方匆匆忙忙的主动再见;
如果你连最忙的时候都能想到对方甚至梦到对方,而对方总以“太忙”告知于你,如果不是你太主动太招人烦,那只能说:你们根本已不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只是,我依然觉得心痛,无法释怀。那些珍宝般明媚的友谊,就这样在时光的指缝间悄无声息地变质、溜走。渐渐地,变成一种习得性无助。
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爱情如此,友谊难道不是?!
5
有那么两三个周末,去柳芳共修的路上,我都在提醒自己,好好与它们打坐。禅修总能让人在长久的迷蒙后变得清明,或许在共修时有那么强的气场,更可以破除那死守不放的执着。可惜的是,每次都只能与瞌睡打坐。
也跟川聊起。这个女子,亦有洞透世事的深度。她说:缘来缘去,缘聚缘散,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这自然。一旦接受了,我们就会变得很珍惜身边的人。
可是,陷在情绪中的人,怎能听得进去?还是放不下。
6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北京极寒。感冒毫无征兆地袭来。发冷、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头疼头晕、发烧、浑身酸痛无力……连牙疼、胃疼也来捣乱,除了嗓子外,所有的症状都出来了!各种持续的烦躁……
又是难耐的一天即将结束。除了我,全家都睡了。突然决定静坐一会儿。
万籁俱寂中,就只有浑身发冷、鼻塞、流涕、头疼头晕,以及隐隐的牙疼、胃疼和浑身的酸痛无力,还有渐渐加重的腿疼。无论它们怎么反应,我就只是坐在它们对面,静静地看着它们,仔仔细细地看着、感受着。
渐渐地,发威的,瘫软下来了;折腾的,平静下来了。我就这样看着它们,直至身体变得轻盈起来,无边的宁静包围着我。那一刻,才发觉,再也没有比这更舒服的状态。
也就是这一刻,突然顿悟:
如果放不下,那就不放下;
如果不接纳,那就不接纳。
难受,就让自己与难受同在;
痛苦,就让自己与痛苦同在;
习得性无助,就让自己习得性无助着吧!
能做到不卷入更好,做不到也没关系。只要知道自己卷入着就好。
也就是这一刻,坐在这头宁静的我,看到那头有一个无助的小女孩,她正捧着小人书默默地哭泣。我平静地安慰她,想哭就哭吧!并且大声地告诉她,我会代她去问候:
嗨!远去的朋友,你们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