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首都被戏称为“首堵”,作为子民之一,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如鲠在喉。特别是,长期往返于四环和二环之间,不足四千米的距离要穿行十三个红绿灯,常常不得不在一个个的繁忙的路口望“堵”兴叹。此时此景,我总是对迎面而来、源源不绝的车流愤之慨之,并设想其消失堙灭。长期以往,单向行驶的意念呼之欲出。
对此设想,近期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系列文献调查。调查结果仅用一句话便可概而括之:悲喜交加!
悲喜之一:原以为单向交通系我的原创发明,原以为凭此可到北京市政府领取“解决首都交通拥堵良策”大奖,实为孤陋寡闻了。百度一搜,“单向交通”结果为“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840,000个”。对“单向交通”的定义是:“什么是单向交通?它是指只允许车辆沿着一个方向行驶的道路交通组织形式,一条道路单向行驶称单行道,一般总是成对地组织实施单向道路-一即相邻的另一条道路只允许车辆循着相反方向行驶。国外实施单向交通是十分普遍的。”这后一句彻底击碎了我对此研究并有所创造、创新的信心和决心。悲哀之余,也私下窃喜:原来我的设想并非空穴来风、天方夜谭、一文不值,而是众多有识之士的“英雄所见”、“共识之一”,从以下题目即可见其不同凡响:“单向交通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最有效方法”、“唯单向行驶能舒缓交通堵塞”、“单向交通——解决北京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法”...真是,越看越觉得神清气爽。中外专家学者在研究和实践中得出结论,利用现有道路,合理地实行单向交通,被认为是目前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增加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经济的一种做法。
悲喜之二:单向交通是有利有弊的啊。原以为单向解万难、一招破百关,可没那么简单。先说缺点,一是增加了车辆的绕行距离和经过交叉口次数,从而也增加了道路网上的流量。二是给公共交通带来不便。如果公共汽车线路也采用单向交通,势必增加乘客的步行距离。三是给道路两侧的商业活动带来一定影响。由于实行单向交通,取消了对向车流,使人们不便到单行道两侧进行商业活动,从而影响商家的经济效益。四是单向道路末端常常使交通组织复杂化,产生拥挤等。细究起来也让我和许多人倒抽一口凉气。然而,看看其优点吧:一是大大减少交叉口的冲突点。可以消除机动车与机动车冲突点和减少机—非冲突点。二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由于没有了机动车对向行驶,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干扰减小,从而提高了路口的通行能力。三是减少交通事故。由于在路段上取消了对向车流,在交叉口又消除了部分冲突点,因而可以减少迎面相撞事故。另外,人行横道不再受双向车流的影响,故交叉口的行人交通安全也得到提高。四是提高车辆的运行速度,降低延误。实行单向交通后,车辆由于双向交通带来的纵向和横向干扰减少,使得车辆平均行程时间缩短,提高行驶速度。五是为路内停车设置创造条件。六有利于信号灯配置和管理。七是有利于减少城市交通污染。等等。由是观之,相对而言,确实是利大于弊。仅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一项,就值得我们尝试和改善,而不是因噎废食。如何兴利除弊,专业人士和实际工作部门责无旁贷、时不我待。
悲喜之三: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城市在城市道路网络中采用了单向交通管理方式。“国外实施单向交通是十分普遍的”,实践证明其可行可效。据了解,单向交通这种既省时又省钱的交通管理模式,在很多国家都已为解决城市交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就开始运用单行,创造了城市交通顺畅的奇迹。我国的哈尔滨、成都、杭州等城市的部分街区,也先后开展了单向交通的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作为“首堵”的北京市,开展单向交通的实践历史也很悠久,也有“制堵”收获甚速的路段:国子监街、蓝靛厂南路、天桥路地区等。据统计,全市共有100多条道路实施单向行驶,比例并不高。而更多的是,因盛事峰会等重大活动而临时单向的路段,成片、成区域的路网“单向交通”仍未有先例。而据官方公布的治堵方案,大体包括积极实施交通先导、公共交通优先、差别化供给、小汽车交通需求引导、政府主导的交通产业市场化经营等五项基本政策,“单向交通”仍未纳入优先发展战略。
北京市城区的路网结构以矩形环状为主,道路多以此为依托,与经纬线平行网状分布。这种路网结构是施行单向交通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基础。好多国外的学者来到北京,都赞叹北京的道路非常之发达,道路之宽,车道之多都让人感叹,而北京的拥挤的交通却又让人惊叹不已。“单向交通——解决北京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法”,此文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王湛湛同志于2002年在《公路》杂志上发表的。从其论文的水准,我判断王湛湛同志是教师而非学生。16年过去了,王湛湛老师至少已临不惑之年,重读其言之凿凿的文章,不知王老师对今天“首堵”的现状该做如何的感慨了。
相关搜索
北京市副市长公示
北京市交通图最新
北京市第一看守所
北京市公租房
北京大到暴雪
北京市养老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