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翻了今何在写的《西游日记》。
想当初,今何在首次出版《悟空传》,首印十万册,在数日内被抢购一空,引发了今何在式的“西游热”。
于是后来,他又写了这本《西游日记》。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我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
寒假、暑假、黄金档,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是完完全全被西游俘获的一代。
如今,西游早已成了童年记忆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都看过了无数个版本的西游记,听过各式各样的西游故事,也见过长成各式模样的师徒四人。
但我始终喜欢“今何在式”的西游。
也许是因为,看多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诚心就能成佛的励志故事,再看一看“今何在式”的“丧西游”会感觉更加亲切。
因为我们明白,生活才不是熬鸡汤的过程,生活是把你变成落汤鸡的过程。
为什么会喜欢看西游呢?
每个人的原因,大概都不尽相同。
小孩子,肯定是喜欢孙悟空威风凛凛、所向披靡的样子,喜欢他大战各路妖魔鬼怪,最后护得唐僧顺利取得西经。
感性的人,喜欢的是取经路上,发生的动人故事。白骨精的眼泪,紫霞仙子的七彩祥云。
理性的人,喜欢分析孙悟空和六耳猕猴,到底是谁最后陪唐僧取得了西经。
不过,我想,大部分人喜欢看西游,是因为在西游里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或者是想过的人生。
鼹鼠的土豆曾说过,从来没有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在书中读自己,只是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
默默陪伴的小龙女,痴心等待的白骨精,红孩儿的悲剧,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爱情,哪一个故事里有你我的身影?
或者,你害怕你出现在哪个故事里?
孙悟空在日记里笑,这世上会有谁把自己给忘了呢?
可是,这世上,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呢?除了那张脸,除了那张身份证。
为什么西游记要往西天取经,取回的真经里到底写了什么了不起的神话,值得他们以身犯险,历经磨难去争取?
我以前一直把这个当作一个设定来看待。
就好像是系统默认值一样,对,他们就是应该出发的,注定出发的。
然而,现在看着看着,却想起了初中时的证明题。
中学时期,数学题里,我最讨厌的是证明题。因为没什么意思。
答案都有了,还在乎过程干嘛?这不是纯属浪费时间吗?
当时的老师说,如果你不自己证明一遍,你是记不住这个答案的。
其实也不是记不住。死记硬背的话,中学生最擅长了。
只是并不相信。
漫长的一生里,会听到无数的道理,可是,听了这么多道理,大部分的我们还是过不好这短暂的一生。
大概是因为,其实我们并没有打心底里相信这些道理,我们以为自己相信了,我们拍手鼓掌、点头称赞,但其实我们是很容易动摇的。
看过《奇葩说》的观众都知道,有时候我们以为坚定的立场,是多么轻易地就能够地就被撬动。
唐僧早就知道了西天的真相,也早就明白,那里没有答案。
可是他依然选择了出发,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是为了证明:一切与答案无关。
答案有无,是对是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西游长路,在路上,才是所有的意义。
我喜欢西游日记,大概是因为我喜欢看西游日记的我。
每一次看西游日记的我都不是同一个我,可是,都是认真在生活的我。
生活并不完美,终点也早就摆在那里。
然而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