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石头来读书之王阳明心学(十五)

《王阳明心学》(15)

生活中的心学之如何为成功“保鲜”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上·陆澄录》

      陆澄,字原静,浙江吴兴人,官至刑部主事,是王阳明最早的学生之一,也是《传习录》的编者之一。“功”是指心学的修行方法,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功,以修炼出一个强大内心。所谓“主一之功”,指的是专一精纯、心无旁骛的用功方法。“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专主一个天理,是阳明心学的无上心咒。

      那天理是什么呢? 按照程朱理学,天理就是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儒家孔孟心性之学之所以变成道德教条,就是从程朱二人开始的。再加之朱元璋把程朱理学定为一尊,原本充满独立精神的孔孟儒学就逐渐式微了,而程朱理学日益官学化、教条化,最终演变成了明清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思想利器,以致天下的文人士子皆“敢于诬孔孟,必不敢非程朱”。

      所幸,儒家还有王阳明。阳明说,天理绝对不是外界和他人强加给你的道德规范,而就是你内心深处的良知,是“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心之本体”。换言之,不论天理还是良知,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既不是后天习得的,也不是外在强加的。天理和良知本身并不等于善,而只是一种辨别善恶的能力。对此,王阳明打了一个比方:天理和良知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镜子本身并无善恶,但它具有照出善恶、辨别善恶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并非生下来就是一个善人或者有道德的人,而只是具有一种辨别善恶和践行道德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天理就是有待于你去发现、去选择、去坚守、去实践的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道德”的原意,本来就不是指现成的规范和准则。“道”的本义是道路的道(《易经》:“履道坦坦”“反复其道”),是等待你去发现并行走的一天道路;“德”的本义是获得的得(《礼记》:“德者,得也”),是等待你去实践并获得的一种价值。 正因为道德是一条道路,所以你可以选择去走,也可以选择不走;正因为道德是一种价值,所以你可以选择坚守也可以选择放弃。一切端赖于你的选择,只要你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换言之,天理良知本身只是一面镜子,它既可以照物也可能蒙尘。正因为此,我们说天理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这个世界上仍然会有许多良知泯灭的人和违背天理的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切都是个人的自主选择。

      所以,王阳明才会提出“专主一个天理”,意思是让我们坚守自己的道德意识,运用我们的道德能力,时刻守护这面内心的明镜,使之不受灰尘污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笔者写下这个题目,可谓诚惶诚恐,深感要对一代大儒的思想有所评判,力道仍非常浅薄。能写这篇文章,缘于读梁漱溟先生的书...
    云之汉阅读 5,326评论 0 15
  • 导读: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点。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
    小播读书阅读 35,776评论 4 144
  • 计划是一件耗神的事,很多人不做计划,信奉船到桥头自然直,奉行听天由命。可计划耗费精力,真的能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吗? ...
    风筝金阅读 217评论 0 0
  • 月03日 16:36 冬日的午后,阳光洒进了窗,我抱着宝宝坐在沙发上,宝宝背对着阳光趴在我的肩上,认真地看着墙上我...
    Nina2015阅读 153评论 0 0
  • 生活, 就像 少年唇齿间, 轻衔着的 那枚柳叶, 虽显简陋, 却能吹奏出 , 世间 最动听的乐章!
    阿十木阅读 370评论 7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