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己这二十多年来的人生,好像从高中起就已经暗淡无光。和许多同龄人相比,虽然小时候不富裕的家庭没有给我足够的物质条件,但家庭已经十分美满,而且作为家里的小女儿,从小或多或少是在父母和长辈的偏爱下长大的,至少受到了他们足够的关注。可也许恰恰是这种过多的期待,让我从小就对自己有更大的要求。
初中阶段,我就读于离家不远的一家乡镇中学,准确的说,我从小学五年级就来到了这所中学上学。感觉我人生的高光时刻就停留在了初三那一年,当时我的成绩还算可以,通过提前考就考入了我们县城的重点高中,中考也算是顺利。可能是由于所处的是农村学校,当时几乎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把升学目标定在了这所重点高中,因此在当时我一度成为了父母和老师的骄傲。带着这种胜利者的心态,我进入了这所重点高中,但是和初中完全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业压力,很快的就打碎了我的美梦。高一的时候就已经发觉自己学习很吃力,尤其是理科成绩经常就只能徘徊在及格边缘,这让我一度十分受挫。高二的时候文理分班,我记得当时学校还特意组织了一场考试,以便帮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我最初选的还是理科,也不太记得为什么当时会有这种决定。但是,后来我的班主任找我去办公室谈话,他建议我还是学文科,以我文科的成绩至少可以进重点班,如果执意学理科可能就只是在普通班。其实我一直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人,加上父母在这些方面也不能给我任何有效的建议,所以我还是听了班主任老师的建议,最终进了文科重点班。按照那次分班考试的成绩,我进入这个文科重点班时的成绩还算靠前,至少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过那么好的名次了。
现在想想,我一度认为文理分科后的那两年是我人生噩梦的开始,甚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从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优等生,一步一步沦落到高考落榜的失败者,我很排斥去刻意回顾那两年的经历。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也许是我掉的眼泪最多的时候了,压抑了整整一个青春的情绪在得知自己高考失败的那一刻彻底爆发了。我已经记不清当时各科成绩是怎样的了,只记得高考总分是踩着当年二本最低的录取分数线。迎接我的只有三个选择:第一个,进一个学费较贵的民办二本;第二个,读一个专科院校;第三个,复读一年,重新参加一次高考。考虑到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我首先排除了第一个选择。让我纠结了好久的决定最终还是做出来了,幸运的是父母把决定权交给我了。由于不甘心,我还是选择了复读一年。现在想想,我还是很佩服当时自己的勇气,至少换做是现在的我,我不一定还有这种孤注一掷的决心。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肯定要上演一场最终逆袭的戏码了。但是,很遗憾。第二次高考我仅仅考上了一个普通二本院校,我不想说是压力的原因,也不想把这个结果归结于任何客观的因素。事实上就是自己努力不够,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直到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还是这种矫情软弱的性格。毕业之后,我一直画地为牢,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原地踏步,总以为自己永远会有好运傍身。直到看着身边的同学朋友一个个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未来,只留下自己还在迷茫和不知所措。我从不奢望自己拥有什么主角光环,也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荣华富贵,只是希望自己在能够拼搏的年纪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不要再做那个固步自封,满足现状的井底之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