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大家是如何处理这种事情的,但之于我,我异常爱多管闲事。这个多管闲事的背景是,一个人身在工作环境中,其他人都井井有条地在做事,而我却呆呆傻傻地坐在一边。然后结果显然可见,我是多么期待天上砸个工作任务下来,选中我,让我不再无所事事。
当然,这种心理状态不是普遍的一般性状态。很大一部分人,完全不在意这种,你有事做,我没事做,所以我要找事做的逻辑,相反会很享受难得的自由时间。也就是居其位,谋其政的想法了。这其实是我推崇的,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的一种模式,今天我所要讨论的多管闲事,绝大部分意义就是希望能够摆脱这种心理上的不安,试图方方面面合群的尴尬状态。
但显然,造就这种多管闲事的原因很多,人们常常看到表面的原因,加以抨击,但往往忽略隐藏在冰山背后的庞大支系。我当然为这种多管闲事百般烦恼,生活中随叫随到、只要有人开口,我便能够倾力去做,但生活中只是给自己找点麻烦罢了,人们更多称其为热情、仗义之类的事情。但工作呢?多管闲事常有两个场景,一是手头有事,其他与本职位不符的部门、同事等,非行政意义上,也就是自发的,没有写在工作日程上的寻求帮助。二是无所事事,本职工作暂时空闲,有意无意期待其他方面有任务非官方式派发。
严格讲,多管闲事也许不符合我所描述的状态,因为多管闲事基于个人自发的主动地去寻找本职工作外的任务或命令;而我所描述的,更多的是基于客观层面的,非官方非正式的他人请求。
举个例子,李文上班时,上头领导无事派发,她个人也没有什么需要做的事情,于是她坐在座位上百无聊赖,而周围同事皆忙碌而有序,至少她的眼光看来如此。李文内心便有些焦虑,暗自期待随便什么事情要她做也好啊。很快,隔壁部门的领导给她派发一个分拣文件的工作,李文高高兴兴地去了,心中暗自长吁一口气。当然,故事用的是化名,故事也未完待续。
对于这种场景的处理,当然需要很多技巧,从李文的个人特性来看,她一定是会选择接受,因为一个人的眼光,多半决定了个人的行为。可能有人反驳说,当然要接受了,因为是隔壁的领导派发的任务,再说了就算是一般同级的同事,平常帮帮忙不仅没有坏处,还能增进亲密度。是的,重点不在于是否接受,而在于说Yes/No时,个人对应的合宜的行为。
诚然,篇幅有限,一个人给另一个人的印象也就那么三两分钟的匆匆一瞥,文字也只是武断地书写过程和结果,我们当然不知道隐藏在李文行为背后的积年累月的人生阅历是什么。但作为一个表面观察者,我必须如实告知李文的行为,李文听了隔壁领导的指令之后,外表没有变化,内心则是松了一口气,直接出去分拣文件了。
是的,李文本人从得知任务后直接选择听从并离开。这个行为是不合宜的,到底是如何不合宜呢?至少可以从两点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李文没有告知他人自己的去向,诚然,也许一些同事看到了,但试想李文所在部门的领导如果临时有事找李文,却从他人口中得知李文的去向,领导会如何看待李文?第二,李文没有确认工作的紧急顺序,李文从自己的眼光认为本部门空闲,但她应该再次确认一下,是否可以先去其他部门帮忙。这个地方出现的一个矛盾是时间问题,突发事件紧急命令,如何处理,需要个人的敏感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三言两语其实讲不清楚,更多的是要个人的领会和学习。
总结一下,就是做非部门的事情要告知领导,询问许可,或者是得到非直系领导的至少是口头保证,再或者就是跟同事打招呼。切不可以个人风风火火就走了,否则就会给未来留下隐患,得到吃力不讨好的后果,而且在他人心中潜移默化的负面印象,自己往往还不自觉。
虽然,这严格说来是个微不足道的事情,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这种事,哪有那么小气又龟毛的领导呢?但,你不得不提前考虑到,也许自己所面对的领导是个非常严格,非常在乎部门人员不经允许便被抽调的行为呢?深入来说,不请自来,和不告而别,都是不尊重人的行为,一次也许并不构成什么毁灭性的坏印象,但是你得知道,常有类似行为的人们常不自知,而且也没有意识到它究竟会有多么不好的后果。滴水尚且穿石,所以说一点一点微不足道的小行为、小习惯是会带来灾难的。
再来看看李文的后续发展。李文做完隔壁领导吩咐的工作,回到自己的部门,周围同事都在井井有条地做自己的事,似乎有什么新任务派发下来,而她一无所知,而且由于外出未告知,李文觉得更加格格不入了,所以她再次感觉尴尬,看了看领导所在的方向,沉默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你瞧,李文原本以为自己找到逃离尴尬的方法,结果没有,依旧尴尬,甚至状况更堪忧了。
但我们所见到的,所讨论的都是表面的,是一些可学习到的技巧,可注意到的小提示。但这个核心,深入剖析个人特点,其实你会发现是李文本身的问题,她身上有一种与工作场合分离的东西,她没有融入,是一个旁观者,试图融入却依旧边缘的形象。她也不热爱交流,不善于交流,与同事关系平平,也没有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她总觉得别人有事做,自己没事做,觉得尴尬又迷茫。
而这一点,是根深蒂固的,是个人自出生以来的经历所造成的现状。所以常常有人看起来没什么不同,却境遇千差万别。这是内心化的东西,依靠他人难以攻克。
尽管如此,我想还是有两个基本方法,可以缓解或治疗。第一,改变,改变自己,如同植物一样,顺应环境生长。第二,接纳,接纳自己,世上人千千万,选择自己开心方式就好。
当然,我也就只是喊了个口号。鸡汤文固然营养不够,但人生漫漫,常常黑暗迷路,我们也会需要一束光偶尔来眼前一亮,偶尔来个小小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