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了解编程步骤
socket编程分为服务端与客户端,毕竟需要交流嘛
(1)服务端
1、加载套接字库,创建套接字(WSAStartup()/socket());
2、绑定套接字到一个IP地址和一个端口上(bind());
3、将套接字设置为监听模式等待连接请求(listen());
4、请求到来后,接受连接请求,返回一个新的对应于此次连接的套接字(accept());
5、用返回的套接字和客户端进行通信(send()/recv());
6、返回,等待另一个连接请求;
7、关闭套接字,关闭加载的套接字库(closesocket()/WSACleanup());
(2)客户端
1、加载套接字库,创建套接字(WSAStartup()/socket());
2、向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connect());
3、和服务器进行通信(send()/recv());
4、关闭套接字,关闭加载的套接字库(closesocket()/WSACleanup());
有了编程步骤之后,就好做了
接下来了解TCP的连接步骤
首先分清楚各个信号
SYN:代表请求创建连接,所以在三次握手中前两次要SYN=1,表示这两次用于建立连接,至于第三次什么用,在疑问三里解答。
FIN:表示请求关闭连接,在四次分手时,我们发现FIN发了两遍。这是因为TCP的连接是双向的,所以一次FIN只能关闭一个方向。
ACK:代表确认接受,从上面可以发现,不管是三次握手还是四次分手,在回应的时候都会加上ACK=1,表示消息接收到了,并且在建立连接以后的发送数据时,都需加上ACK=1,来表示数据接收成功。
seq:序列号,什么意思呢?当发送一个数据时,数据是被拆成多个数据包来发送,序列号就是对每个数据包进行编号,这样接受方才能对数据包进行再次拼接。
初始序列号是随机生成的,这样不一样的数据拆包解包就不会连接错了。(例如:两个数据都被拆成1,2,3和一个数据是1,2,3一个是101,102,103,很明显后者不会连接错误)
ack:【与ACK不是一个东西】这个代表下一个数据包的编号,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二请求时,ack是seq+1,
三次握手:
1)客户端----> 【SYN=1:我想要跟你连一个,铁汁】---->服务端
2)服务端---->【SYN=1,ACK=1:好的我知道了,大门已打开】---->客户端
3)客户端---->【ACK=1:好的,我知道门开了,马上就来】---->服务端
四次分手:
1)客户端---->【FIN=1:我没东西发给你了,我走了铁汁】---->服务端
2)服务端---->【ACK=1:好的,我知道了,但是我数据还没收完,你先走吧】---->客户端
3)服务端---->【FIN=1,ACK=1:我数据收完了,我已经把门关了】---->客户端
4)客户端---->【ACK=1:好的我知道你把门关好了,再见】---->服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