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嘉: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从《无常》一篇中节选一段读一读:
这些〃下等人〃,要他们发什么〃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边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那样热昏似的妙语,是办不到的,可是在无意中,看得住这〃阴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的道路很明白:求婚,结婚,养孩子,死亡。但这自然是专就我的故乡而言,若是〃模范县〃里的人民,那当然又作别论。他们——敝同乡〃下等人〃——的许多,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了积久的经验,知道阳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个会,而且这会的本身就是〃遥遥茫茫〃,于是乎势不得不发生对于阴间的神往。人是大抵自以为衔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这一段的第一句,用比喻的手法,生动的写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泥潭〃和〃浮砂〃则反映了生活的艰辛与困惑,体现了作者对这些〃下等人〃的同情,与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这一句还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接下来写的一段语言,又揭示了当时〃模范县〃的害人害己,人民的痛不欲生,和鲁迅先生的悲愤之情。最后一句话,其实我认为是〃活着的正人君子〃与〃无常〃的对比,再一次打击了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体现了〃无常〃虽不是人,但也有情有义的特点。这一整段是在借〃无常〃的所作所为打击那些〃正人君子〃,在借〃下等人〃的生活,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为此,我觉得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相对公正的社会中,是很幸运的。
好啦,我的交流完了,祝大家双节愉快!
吴宇晨跟帖:
“泥潭和浮沙则反映了生活的艰辛和困惑”这一句中我觉得应该把“艰辛和困惑”改成艰辛和无奈。因为你想一想,左边不能走,右边不能走,只能向前走,不应该是困惑的,只能是迫于无奈的。还有就是把“下等人”改成“生活条件不好的人”,这样写更含蓄一点,更委婉一点。望你接受我的意见,谢谢。
曹楠跟帖:
我觉得如果把“下等人”改成“生活条件不好的人”就不能反应出当时社会底层人的现状。这里的下等不仅仅是指生活条件不好,而是深刻地体现了“低贱”“卑微”。和“正人君子们”“模范县里的人”形成对比!这是我的感受!
吴宇晨:
我认同你的看法。对不起,是我自己没读透,认识太肤浅。
曹燕: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交流《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七段。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际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九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虽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朝花夕拾》之所以叫《朝花夕拾》,我个人认为是将儿时的回忆的拾起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段就写了这样的回忆。这段话中主要写了雪地趣事,孩子们玩雪,没有人来鉴赏他们的作品。用短短的几个字来写他们的心理活动――无奈;用“只好”一词开始回忆捕鸟的趣事,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捕鸟的过程,表现了孩子们稚嫩、天真与捕鸟时的惊喜。这两段趣事,有详有略,既不啰嗦又不简短。
这段话中的过渡值得关注。第一句中写冬天百草园的无味,但第二句“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引起下文的雪地趣事;第二句中“只好”一词概括了上文玩雪没人鉴赏的无奈又引起了下文捕鸟的趣事。我认为过渡是写文章的重要手法。比如说这次月考作文中老师点评时说我的作文中缺乏过渡段使文章不够连贯,结构不严谨。所以我认为过渡是写文章的重要手法。
我的赏读结束了。谢谢!
施陈宇:
大家好,祝大家双节快乐!接下来就由我与大家交流《猫·狗·鼠》中的一段: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象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要说得可靠一点,或者倒不如说不过因为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
这一段文字整体写了仇猫的原因,细致地写出了猫折磨弱者、无威严与它的嚎叫令人厌烦的特点。作者却借“仇猫”,真实的地反映了当时高层统治者压迫“下等人”的样子和社会的腐败。“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几个短语写出了猫喜欢折磨弱者的特点。“它不是和狮子同族的么?”这是个反问句,强调了猫的媚态令作者反感。暗藏比喻,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一只只“猫”玩弄、压迫着如鼠一样无辜的百姓,可在面对侵略者时,又没有狮虎生猛的特点,从而民不聊生。这些文字似乎把鲁迅那时的社会展现在我们在一起眼前,这些文字也批判着腐朽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