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读者书店

走在黄浦区九江路的街道上,比起隔着百米外的南京路,热闹的店铺少了许多,往来的人群也只三三两两。

我喜欢这样稍显幽静的环境,哪怕什么事都不去想,就这样静静地走在街上,呼吸着渐渐有些凉意的湿润空气,想来也是一种蛮不错的体验。

我就是这样亦步亦趋的走进了这家书店,想来也是一种缘分。

“读者书店”门面并不算大,装修却别有一番风格---清新典雅,这是我喜欢的风格,枣红色的木质书架,搭配棕色的木质地板,随处可见的读者杂志,代表着这家杂志曾经的光辉历史,文艺的格调往往能让人自然沉静,也愿意坐下来,读一本书。


书店的后面隔间正是有这样一间读书室,简单的风格不会让人感到拘束。书架上的书大多是文学艺术类的书籍,当然最有代表性的还是《读者》杂志,这本来自甘肃出版社的杂志,如今已历尽37载,虽然在电子传媒的发展时代,逐步隐去了它的光辉,可在很多老读者的心中,依旧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


与《读者》杂志的结缘,算起来大概有13年了,第一次看它还是刚上初中。在那个学费都需要东拼西凑的时代,读课外书是一种非常奢侈的享受。但幸运的是,我意外得到了本家叔叔的一些旧书,其中就有十几本的《读者》杂志,当然是旧的杂志,出版的日期也从1997断断续续的到了1999,但对我来说无妨,在拿到杂志的日子里就如饥似渴的看了起来,有些文章甚至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多遍。

在环境闭塞却充满好奇的年纪里,外部世界的模样总是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就像小学从家去往学校时,总会盯着远方绵延无尽的群山,努力想象着山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还记得《平凡的世界》里,少年孙少平,盛夏的夜晚,平躺在柔软麦垛上,盯着满天的繁星,想象着书中描述的外面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

想来真是快啊,13年的时光就这么过去了,曾经伏案读书的日子,也逐渐成了记忆。可是今天的我依旧隐约记得曾经读到的那些文字,看过的那些故事。

《读者》上见识到了燕园的红楼,清华的“自强不息”,了解到还有一所叫做哈佛的常青藤学校,也看到了比尔盖茨、俞敏洪的专访,渐渐懂得了“从绝望的大山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的意义。

想来也是,曾经云淡风轻的日子,有过这样的一段记忆也是蛮幸福的了,在求知若渴茫然探索的时候,有这样一本杂志陪着,多少燃起了少年时内心对探索外部世界的希望。

缘浅缘深,不经意间的一瞥,竟勾起了如许回忆。

那些旧的《读者》杂志,20年下来,纸张早已开始泛黄,我是个恋旧的人,依旧把它们摆在家中书架的最上层。

想来可惜,曾经年少读书时拿不出3元的订阅费用,等到了大学,有了图书馆琳琅满目的书籍,有了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阅读的文字,竟渐渐忘却了这样的一本杂志,可它依旧像个老朋友一般,虽然不经常联系,可是再次见面时,依旧有着曾经的亲切与熟悉。

当下忍不住掏钱买了半年的合订本,熟悉的装帧封面,熟悉的文字风格,读起来的感觉会如何呢?

芳华落尽之时,初心是否依旧如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你可以话不多 一碗白粥一碟小菜管饱足 暮年病缠身 有力气照例清晨早起
    翔于阅读 179评论 0 1
  • 因为家里有个学霸先生,和爱学习的儿子们,所以觉得自己也应该多给自己充充电,汲取更多的知识和养分,每每有人推荐这些书...
    馨悦emily阅读 21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