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部电影,看的忍不住吐槽,又忍不住关闭,直到看完了也意犹未尽。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白痴晚宴——男主角和他的狐朋狗友的消遣活动,规定每个朋友都需要带一名“白痴”前来,以供众人娱乐。
奇怪的是,电影并没有展示聪明人娱乐白痴的场景,而是在男主角的家里,男主角,即所谓的聪明人,被“白痴”耍的团团转的故事。
在电影的结局,“白痴”得知自己只不过是一枚棋子时,却,以德报怨,他极力挽救了男主角和他妻子濒临破碎的爱情,而男主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之处。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到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曾经在初中,以为自己已经足够聪明了,每次都可以取得第一名的成绩,而到了高中之后,还是这样的心态,但是成绩却告诉了我,你不再那么聪明了。说实话,那段时间,我还告诉自己,你可以的,只是因为你还不适应,等你适应了之后就可以回到当年了。
当年从家乡的小学到城镇的小学,我一直都是那种不看重外界评价的心态,只做自己该做的,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成绩还一直是名列前茅。
初中到高中,乡村到城镇,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怎么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呢?
小时候,很多人其实都是一种心态:我行我素,不比较,简单做人,简单做事。而长大了之后,会变了很多,会不自觉在意别人的评价,会抱怨,会放不下。
我一直想回到小时候的状态,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什么是聪明人,什么是“白痴”,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定义,可是,这个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是生活态度的区别,也可以是处事原则的区别,但它唯独不能是智商高低的划分。因为卓别林先生的一段话。
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