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位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的夹角处,是从欧洲国家从地中海到印度洋最便捷的通道,也是东西方海洋贸易往来重要的组成部分。1952年7月,在埃及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了政变,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并于次年建立了埃及共和国。1956年军官团领袖正式继任第二任埃及总统。纳赛尔的当选意味着军人政治在中东范围内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同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一行为直接触动了英法两国的核心利益,一旦失去了苏伊士运河,他们的海军就无法快速从地中海达到阿拉伯海,也就意味着将无法对亚非进行有效的控制。于是同年10月29日,英法两国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了进攻,由此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与英法在此时有相同的利益诉求。对英法来说,苏伊士运河有海权和贸易利益,而以色列也有打开运河通航的需求)。
一贫如洗的埃及哪里是三国联军的对手,但此时美国人又跳了出来,通过各种外交手段对英法施加压力。在经济上不但大量抛售英镑使英镑贬值,也同时停止了对英国的经济援助。而此时另一大国苏联只是象征性的警告了英法一番,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尽管如此,英法在美国的压力下选择停战,最后被迫承认苏伊士运河归埃及所有。
以色列在二次中东之战后成为了美国最可靠的盟友(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因为他们见识到了美国强大的影响力。美国人也意识到了以色列的地缘优势——可以在一两天内切断苏伊士运河通航,如此一来这两个国家走到一起就非常正常了。
而对于埃及政府而言,他们最终还是将苏伊士运河收归了国有,但在站队问题上却选择了苏联。相对于美国来说,苏联也是超级大国,而且迫切在中东需要一个盟友,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且苏联在地理上也离埃及比较近,因此苏联比美国更适合作为合作对象。自此以后,纳赛尔的地位一时无二,因为这是阿拉伯世界第一次从西方国家手中收回了自己的主权(纳赛尔因此还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在这个背景下,全球非殖民化的进程大幅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