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不愿写什么,因为文学的殿堂深不可测,能人比比皆是,在文学领域舞文弄墨,怕有班门弄斧之嫌。
这一次,我也顾不得人家说什么了,冲动让我拿起了笔。
那还是今年二月的一天,因家族要宣传先贤名人的正能量,有人说只有桑林宗长知道最多,我便找到了桑林宗长。我老家与桑林宗长相距只有里把路远,原本就认得,只是他所在的墩子堰属黄金,我所在的鸦雀垅属许市,接触了解并不多,这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对他的了解才略知一二。
从他的弟弟那里要了他的电话,先天就与其约好,二月二十二号,我侄子定国专程接了我去桑林宗长家接到了他。一路上,我问他现在做些什么,他如数家珍,玩龙舞狮,打夹叶子(一套乐器的全称),唱山歌,写作。
说到玩龙,勾起了我的回忆,每次老家里亲戚朋友家有个红白喜事的,少不了玩龙的场景。一条龙队十几号人,在鼓乐与鞭炮声中入场,走在最前头那个玩珠的便是桑林宗长。只见他双手捧着一根彩棍,棍的顶部有一球形的珠,迈着慢悠悠的步子,引领着龙队绕场二周,拉开阵势开始舞动起来。只见他舞动着珠棍,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忽而向上忽而向下,忽而一阵小跑,引得龙头口吐舌头,张开大嘴急追,他还把那根珠棍在背上腋下转动,看得人眼花缭乱,那时便有人将小掛的鞭丢到玩珠者的脚边,让玩珠者飞快的跳跃,引得玩龙的也飞快的舞动,这时的锣鼓声热发紧促,鞭炮声热发密集,吆喝声热发响亮,观众情绪热发高涨。有时在他的引领下,龙队还不时变换各种花样造型,当龙队变成一条船型时,他便一个雁子翻身,一跃跳到“船舱”里,当起艄公划起船来,其神彩确有几分滑稽。据他讲他为了把珠玩活,常常一个人在家里不断地琢磨演练,他充当玩珠的角色已有几十年历史,把玩珠的这把手硬是玩到了极致。
桑林宗长十分健谈,当我们回归正题,话锋一转,有关先贤名人的传闻秩事,他一一道了个鱼清水白。之后我又问起了他的写作,因为我知道他没读多少书,心存疑惑。他说他因为是家里的长子,兄弟姊妹多,为了挣工分,初中没毕业便早早地下了学。在近五十年的生产劳动中,接触了很多流传于乡下的民歌,出于爱好也出于寻乐,生产劳动的时候也哼上几句,慢慢地便爱上民歌,不仅爱唱,也写民歌,他写的《天井山民歌》在《野荷文学》上发表,后来还被改编成戏曲搬上了舞台,他也因此得了六百元的稿酬。他唱的民歌参加在柳州举办的全国民歌邀请赛,还得了最佳风彩奖。他还花费七年时间,收集整理16开版的《河西民歌》一本。还撰写了诸如《准提庵》、《鸦雀垅》、《三丫声》、《高山流水放好多》、《前世冒看到钱的》等一些地方上的传闻和秩事,有的已收录入君山区地方志和非遗办。
原本我是去了解颜氏先贤名人,当我接触了桑林宗长,我便被他的事迹所吸引,吃过午饭,我执意要去他家看看。他的家里虽然简朴却很干净,在一间书屋兼餐厅的房子里我看到了他所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状奖杯,一叠叠的原史稿件有一尺多高,一本16开版的《君山民歌》约有二寸厚。从他的谈吐中,得知他爱上了写作,并表示会一直写下去,还说像你们书读得多,更应该多写一些东西。于是我们在一起谈了许多的感受。
桑林宗长所在的墩子堰,可以说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明代时就出了个知府,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官商精英比比皆是。他的父亲是抗战老兵,如今九十有四还十分健旺,抗战时期战功赫赫。他的兄弟几个个个都儒雅倜傥,与他们在一起,其睿智的思维,翩翩的风度,幽默的谈吐,让你置身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他的外祖父曾是华容县参议,是有名的“活字典”。他所在的家,就在颜家祠堂旁,从小就受家族文化的影响。这一切是他爱好写作的支撑,也是他爱好写作的源泉。
谈到写作,他还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那还是二十几年前,族里修谱,把他抽选去了,那时才不惑之年的他,在修谱的班子里属于最年轻的,那时是用的铅字排版,因为年轻眼睛好使,负责人就安排他校字,拣字员把字盘排好,他就一手拿原稿,一个手指点着一个个字移动,从早到晚一天工作近十二个小时,一干就是三个多月。每当遇到不认得的字,他就一个个抄下来,休息的时候或者吃饭的时候就问在场的国俊、鸿模二位老先生,并从他二老的诗书撰文中得到不小的提高。这也是他提升写作的一次锤炼。昔日芳华,日渐迟暮,每每谈及此事,他便浮现出一种怡然自得的神彩。
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写几篇文章当不在话下,而桑林宗长初中尚未毕业,要写文章谈何容易!一本厚厚的《君山民歌》,总共三百多首,共分为山歌、民歌、情歌、儿歌、生活歌和民谣、童谣等几大类。他花费了七年时间收集整理,每一首民歌都有一段故事,每一首民歌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这些民歌百分之九十都没有原始的版本,并且只有六十岁以上的人才会唱,但大都只会唱一二句开头的。有时一首民歌走访上十位老人甚至花费近一个月时间才能勉强成型,为此,他几乎徒步走遍了君山区的所有村组,深入上千户人家,才完成这一宏愿。那些歌因为是口头传唱的,所以好多都是生僻字,有的《新华字典》上根本查不到,为此他还特地借来一套《中华大词典》和一套《康熙字典》,专门用来查找那些生僻字。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有的字流唱中仅是其音,根本不知是为何字,有时一个晚上也查不出来,为了把一个个字弄得精准无误,还时常去问别人。为了不让这些民歌的唱腔失传,每首民歌他都通过与当事人的接触从那里学会了唱,并打算请作曲家为其谱曲。
自与桑林宗长接触至今,他的话就一直回响在我的耳际,他的事迹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如果说先贤名人懿德昭彰,彪炳史册能启迪后人,那么,桑林宗长的执着与锲而不舍的精神更令人景仰,我也因此冲动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