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找到我们咨询孩子的学习问题,他们是这么描述对孩子的要求的:“我们对他要求也不高,能考个差不多的成绩就可以了”;“孩子是很聪明的孩子,但是他就是不愿意学习”;“平常也经常鼓励他啊,只要他愿意他肯定能做到最好”。听上去,这几句话都在表明爸妈对于孩子要求不那么高,很注意施加给孩子的压力,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很大的可能感受到的是“你不行”。
从内心层面来说,这样的父母其实很希望孩子学习,生活更加优秀,希望比孩子现在的情况,比孩子的同学更优秀;但回到现实层面,又觉得他做不到,担心他所承受的压力过大。像这类教育中存在的“分裂感”是极其普遍的,一边觉得管的严会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一边又觉得管的不严孩子就无法做好。
所以孩子也就明白了:爸爸妈妈觉得我不行,我只能考个差不多的成绩,我无法达到爸妈的期待。即使我付出十分的努力,我也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那不是爸爸妈妈所愿意看到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避免让爸妈失望,避免让自己愧疚,孩子大概率就会采取一种保护自己的策略:不学习。只要不学习,成绩没考好,那也在爸妈预料之中,没有让他们“失望”,也保留给自己一份可以“变好”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对他要求也不高”也就成为了孩子保护自己,避免让父母失望、避免愧疚的保护伞。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孩子成绩不好并不是智力因素影响的,甚至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理上存在阻碍。
有一位来访,今年30岁了,单身,跟父母住在一起但是关系不太好,经常被父母逼婚“都这么大年纪了还不结婚”,连喝一罐可乐都要被父母唠叨,“你都30岁了还喝可乐”。在这两句唠叨里面,前者父母把他看成一个到了适婚年龄的成年人,后一句中则把他看成一个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可能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一方面父母在承担着他们生活上的主要责任,早上喊起床、限制玩游戏的时间,一旦孩子没有做到就大发雷霆,指责甚至谩骂孩子;另一方面,又因为孩子没有自主的能力而焦虑不已。
孩子很容易从这种冲突感中,感受到父母的纠结。原来我太遵守爸妈给我制定的规矩,他们反而会很焦虑。这些父母本质上,就是在希望孩子不要听话,不要遵守规则;但在现实中,不守规则的孩子会被认为不是好孩子。
长期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因为不能按照规则生活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一方面他不遵守规则,他就不是好孩子;另一方面他遵守规则,他就丧失了自主性。
很多时候,家长都无法意识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到底给孩子传递了怎样的信息。这类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分裂感”,一方面期望着孩子变好,另一方面告诉孩子“你是不好的、是弱的”。即使到孩子成年后,他也会受到这种暗示的影响,不敢试错,“只要及格就好”。如果这类暗示没有通过孩子的自我探索,自我觉察去改变,大概率会伴随他们结婚生子继续被延承下去。
无论作为父母,还是孩子,出现问题时,先要做的不是责怪对方,而是首先内省一下“我能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如果觉察不到,或者无法解决,则建议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帮助父母整合教育中存在的纠结感、帮助孩子找到自我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