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酷一点的女生也没什么不好

                                                                    文/白清河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过犹不及》,作者是亨利•克劳德博士和约翰•汤森德博士。

作为一个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自然是不认识这两位作者的,但很感谢他们,阅读过程中我发自内心地想做一个“酷”女孩,酷到不可救药都行!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的书籍,通过一个个例子并结合《圣经》的选段帮助我们明确和设立自我的界限,知道什么时候说好,什么时候说不,掌握自己的生活。

老实说,我是一个界限模糊不明朗的人,书中对界限的定义不是单一的,包括皮肤,话语、真理、距离、时间、他人等等范例。

怎么样判断自己是否没有构建自己的界限呢?

没有界限的人往往不懂得如何对他人说不,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的控制力,压力、要求;有时候别人真正有需要时,他们也挣扎是否该说不。他们以为一跟别人说不就会破坏与对方的关系。因此,即使内心不满,仍勉强服从。

有时候,压力是别人施加在你身上的,但有时候却是出于你自己,你觉得你“应该”去做那些让你犯难的东西,因为《圣经》告诫人们要爱别人,要善良。

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爱,并且能够响应别人的爱,这是上帝赐予我们最大的礼物。但我想,他绝非让我们缺失拒绝的能力,不能对外来压力与内心压力说不,当失去对自己所有物的控制权时,也就无法享受到“自我控制”的果实。

于是突然有一天,我不想当一个“好的撒马利亚人”了,我想酷一点,再酷一点,好让自己不至于处于疲乏混沌的状态。


我为什么想变“酷”?

理性分析后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兼具“顺从型人格”和“回避型人格”的矛盾体,除此之外,也勉强称得上半个“操纵性的控制者”。什么意思呢?通俗来讲就是,大多数时候狠不下心拒绝别人的请求,而当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又往往撤退下来,不愿拉下脸求得援助。

我想你应该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1、明明自己忙得要死,像热锅上得蚂蚁一样着急了却还是缺乏拒绝朋友的勇气,只得再像挤奶一样挤出点时间来为他人“排忧解难”。

2、自己内心其实是极不情愿的,但碍于情面或着某种原因不得不顺从别人的安排。

3、自己有需要了,但却犹豫不决,不能像别人那样理所当然的请求帮助,哪怕是让别人帮忙捡一下掉在地上的东西这种举手之劳也觉得难为情。

其实蛮累的,“脸皮薄”的人通常酷不起来。

我也常常乐意帮助别人,但并不是所有人所有事都需要我奉献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芝麻大点儿事也求助他人不是你的权利,万事有求必应也不是我的义务。

女性在生理周期时没有给老人让座不是不懂尊老爱幼礼义廉耻。

心情不好想一个人静一静所以拒绝好友的聚会邀请不是感情的疏离。

外出旅游晕车晕船无法帮忙您携带特产礼物什么的不是情商低不会做人。

……

以上等等。

过去几年我无数次因为害怕拒绝别人而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我不是一个虚伪的人,只是有时候太顾忌别人的感受,却忘了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书上说:一味顺从的人会为了要与朋友相处得很好,而假装喜欢朋友所要去的餐厅或电影。他们把自己和别人的相异性减至最低,以避免纷争。

于是我思考,爱情或友情应该是两个独立灵魂的相互取暖,是依赖,是寄托,是共同面对,也是各自为战,我爱你,你是自由的,我爱你,你是独立的,炽烈而又纯粹,而不是为了维持彼此的关系作出违心的决定和妥协。

想这些的时候,我坐在图书馆五楼的楼梯拐角处,面朝着窗户,初秋的风从面颊旁滑过,暮色看起来像一匹稀薄的渔网,网住几颗幽微的远星,以及一个心绪沉静的人。

我在备忘录里写下“请你从今日起,做一个酷一点的女孩!”

此酷非彼酷,我想要的酷,不是我行我素的大姐范儿,而是明确界限,能为自己设立界限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也能为他人设限,寻求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的酷。

那么,做个酷一点的女孩子也没什么不好。

我就想那么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