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可他们一辈子用它寻找光明。
就书的表现手法来看,它是极度现实的,甚至能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的疾风呼号。路遥是土生土长的西北农村男人,他写下的几乎都是他的人生经历,所以他笔下的一切都是那样具有感染力。他为我们描述了中国最重要的十年气势恢宏的变迁史。正是因为真实所以才更显珍贵。
就书的内容来讲,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分别是少安和晓霞。他们分别代表着现实与浪漫的两个极端(非贬义)。那个时代是黑暗的,令人感动的是他们对生活的信任以及对光明的不懈追求。
少安,现实至极。他忍辱负重,百折不回,用自己的胸膛、肩膀、肉体、去承受,容忍。用坚强,善良,虔诚来匆匆体验这艰难的人生。这样的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是一个能给予人安全感的男人。尽管到后来他与少平相比显得短见,浅薄。可是少平的知识是后天学习来的,而少平能学习那些知识正是因为少安牺牲了自己接受教育的机会。后天习来的少平固然让人感佩,但少安那份赤子之心更令人敬仰。少安不会因为儿女情长而放弃对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不会因为现实的打击而停滞不前。他是整个家庭的脊梁,是那个时代奋斗的代名词,是那个时代的真正的追梦人。
晓霞,浪漫至极。有人说她不真实,她不够有血有肉。我想是因为她太美好了,美好的犹如阳春三月的第一泓清泉。私以为对她的人生最好的评价是“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她有主见,有想法,有着不输男儿般的大气。她不嫌贫爱富,有同情心,善良而又活泼。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燃了她的青春,她像最绚烂的烟花,划过了黑暗的夜空,带着少平一生的爱恋,带着读者无穷无尽的叹惋。我想若不是晓霞不幸丧命洪水之中,以她的性格必定排除万难与少平在一起。他们的灵魂如此契合以至于他们有力量超脱现实的条条框框,的的确确是“一生一代一双人”了,奈何结局却还是“争教两处销魂”。我想作者是有意的,作者想要塑造一个完美的爱情形象,所以他宁愿让晓霞与少平的爱情败给命运也不愿意让它败给世俗。作者小心翼翼的保护着水晶般玲珑剔透的晓霞,不想让她受到一点点世俗的烟火气。与其让读者们看见晓霞被世俗化不如让读者们喟叹“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在这本书里切实感受到了“幸运,只不过是生活的心慈手软,苦难才是它本来的面目。”我并没有在书中得到什么行之有效的对抗苦难的方法。只是想到我们生而为人,精神与现实的苦痛常常使人彻底堕落,而唯有在无比的痛苦中还能巍然站立,有力把握着生命马车的车辕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凡间的多姿多彩。最后,我们都是这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惟愿我们都有能力穷尽一生选择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