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3到6岁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正常时期,这本是社会上正常的现象,但是,偏偏有这么一个人群,他们不打算在这个时间里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幼儿园,而是选择自个儿在家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家“上学”。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特殊”学前教育。我想就这个事情说说我的看法。
现状分析:
这确实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想法,也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做法。我也上网查了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帖子和文章,搜出来的结果大部分是对这个“特殊”学前教育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但是也有一些案例是关于这个“特殊”学前教育的,这些人本身也就是这样做的。
我觉着不能一口否决了这种做法。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持“特殊”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的父母,他们的心理动机是什么?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点:
1、有些父母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不是很有信心,他们担心这三年把孩子交给幼儿园,达不到他们的教育期待值。
2、有些父母觉得他们把孩子留在家教育,可以延长和孩子相处的亲子时光,增强亲子关系。
3、这些父母觉得0到6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做好这段时间对孩子的培养对今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做好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4、有些父母受教育很多,自身的素质以及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又实在找不到好的幼儿园,这三年就会选择自己在家培养孩子。
5、还有一小部分家庭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承担不起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就选择把孩子留在家自己教育。
大部分选择上幼儿园的人,他们的可能是受社会文化惯性的影响,觉得应该让孩子进幼儿园接受教育。还有就是父母根本不想带孩子,就把孩子扔进幼儿园,让老师替他们管。另外还有可能是家庭成员过于忙碌,根本没时间照看孩子。绝大部分的父母会选择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从大的方面来看这是很正确的行为。但是,是不是说,那些不选择让自己的孩子上幼儿园的行为就是错误的呢?我觉得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比较一下。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特殊”学前教育的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他的一日作息时间安排。和在幼儿园相比,好像并没有缺少什么重要的安排,除了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多一点。但这只是个案,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这样来安排。不过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就是在家“学习”其实也是行得通的。只是很少人会这样做而已,因为这需要一个全职妈妈尽心尽力的培养。
为什么“特殊”学前教育行得通?
我认为这种颠覆式的培养模式虽然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不同未必是缺陷。这是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即使在国家层面没有针对这种教育的模式有相关的关注,民间的力量也会自动冒出来打破现有的体制,在现有的模式下撕开一个个口子。朱永新教授在他的著作《未来学校》里面谈到,未来的教育是以学习中心的形式展开,未来的教育是能者为师的教育,谁有能力谁就能成为老师。我相信民间有很多高手,他们没有教师资格证,但是他们完全由当老师的能力。
教育学
我们知道,商业的底层逻辑是迎合,而教育的底层逻辑是改变。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为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服务;教育必须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为社会的发展规律服务。这种学前教育学在民间的模式并没有违背这一逻辑和规律。在家长的细心的教导下,它可以很好的促进儿童在0到6岁这个时间段内得到好的培养,好的教育。这种大胆尝试何尝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呢?现在的学校教育依旧沿袭一百多年前的教育模式,它们是大工业时代催生的产物,以效率,标准,统一整齐为主要模式。而当今时代已经和一百多年前有了很大变化,有不同我觉得很正常。
心理学
像《童年的秘密》,《不管教的勇气》,《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等等这些广为流传的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前沿理论,深刻且深入的剖析了儿童的认知,情感,记忆,思维,感知觉等等心理模式。给家庭学前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家长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这些好的书籍中的理论和方法。为家庭教育武装头脑。有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一种旧的行为会变得更加容易。
脑神经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对人脑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大量的脑科学家,脑神经科学家对人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父母的语言》是芝加哥大学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费时30的时间科研结晶,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的反响。经过大量且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收集后,作者萨斯金德医生发现了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社会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人类的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三岁前,便开始发挥作用。父母错过对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可能造成不同儿童之间3000万词汇的差距(有重复)。她说: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即父母提供的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先天潜能的发挥。父母语言的神奇作用远不止简单的词汇导入。这是决定特定神经元回路的优势、持久性和修剪其他神经元回路的必要刺激因素。由此可见,父母的语言对于塑造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之重要的,当然这和父母自身的素质也有关,但总的来说,儿童非常需要家庭的呵护,父母的陪伴。
经济学
有一本书叫做《爱,金钱和孩子》。该书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父母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的原因,同时分析这教养方式的优缺点,让父母更加认识自己的选择,以启发我们如何改进教养方式。经济能力强,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会更加看重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这书中说的权威性型父母。代际的受教育水平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的子女更有可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其中就包括家庭学前教育。社会经济的分层导致人群的分层,也导致了教育的分层,这就是为什么“特殊”学前教育会冒出芽来的经济学原因。
历史
其实看过往的历史就能够知道,在过去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大部分的人根本没有条件上幼儿园,大部分都是在家由父母带着度过0到6岁这个关键时期。只是这种模式下孩子很难取得很高的成就,这是历史的局限性。往近了说,我自己也没上过幼儿园,就6岁那年上了一年学前班而已。但是现在我依旧成长的很好。后天的学习是可以弥补一些先天不足。
写在结尾:
我从来不反对上幼儿园,同时我也对这种在家上学的另类学前教育持乐观的态度。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都是可行的。只要家长做个有心人,不为孩子的成长感到压力巨大。不去盲目的追随什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揠苗助长的行为,多去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成长的科学原理,采用科学的方法都是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