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酷暑,气温攀升由外而内的热让人不禁急躁,有幸参加耕读社这次“经典与生活”夏令营却寻找到一份难得的 静,可以说是我的心躲到这里来避了个暑。我喜欢书院的莲池、秋千、绿树林荫、红窗灰墙和不断蝉鸣,它给了我一个情景,形成一份静谧的心境,让我很快融入到这个与经典环境中。或许是这里的环境,也或许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亦或受邀的良师,让我感觉在这里和经典越靠越近,发现了它和生活的紧密交融,短短七天却是受益匪浅的。
经典本身朴实而又韵味无穷,富含许多人生哲理,有时候它们是一见如故、点入心灵,有时候又是百思不得其解,引人深思。经典这种跨越千年还能与你对话的能力,也正是它无穷魅力所在吧。在七宝阁书院这几天,和大家很愉快,也很珍惜彼此这一份感情。大家都是同样爱好传统文化的志友,从全国各地而来,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有缘相聚,交流中的全新感悟更是不禁让人欣喜。这几天的相处交流带来的快乐,也让我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我想,这就是“经典与生活”的含义所在,这种经典在心中流淌的感觉,拉低了经典形而上的感觉,落地贴近到自己的心灵。不仅修养心灵,也让我看到经典不是空中楼阁,它可以就在我们身边。当你失败的时候你道一句“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或许你会沉下来;当你批评他人时,道一句“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或许你会不再苛求他人;当你畏惧为难时,道一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或许你会多一分自省,多一分勇气;当你与人相处时,道一句“此谓诚于中而形于外”,或许你会多一分真诚去待人。其中每一句都是至圣贤哲的思想精华与现实处事的结合,用心感受融入生命或许能发现生命更大可能。将“道”“仁”“德”“恕”“慎独”“温良恭俭让”这些标签放出来的时候,会觉得儒者难成,甚至显得有缥缈难解,但是将这些放到生活中之后,发现它与生活各种息息相关的地方,它可以给我们许多指引。处理好知和行的相互统一,在学、思、行三者的平衡把握中找到经典的正确打开方式,才能让经典去涵养自己,修己以正人呀。
很感谢这七天惠琳师兄清晰易懂的讲解,这加深对《论语》的理解的同时,也让我找到了经典和生活更加精密的开关,更进一步理解了“经典与生活”的主题及其所含的精神力量。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破除我执,虚怀若谷”,这句话是说,抛弃自己固守的观点,以“有若无,实若虚”的观点去虚心请教。但是这不是说放弃自我亦步亦趋,而是包容心态。与经典的交流也是如此,如果固守自己的观点,而不愿意去接收吸纳,书中的哲理就很难融入自身。正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违如愚,退而省起私”,颜回接受观点之后反省自身,以“空空之心”去面对,放下执念接受真理,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七天的六堂课程从古今中西的结合、对比中来阐释了各个角度的经典问题,给了我不同的角度让我大开视野。雷博老师让我更加清晰国学经典在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及其影响;唐明文老师让我明白了弘扬经典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马院长展示了经典教育和体制教育的巧妙结合;安乐哲老师让我看到不同视角下的《论语》,赵延风老师让我感受到了中西教育对比下的差异,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所在;法师的修次第讲解,让我由明白“道”找到一种接近“道”的方法。
还有七天的心里夜灯,从不同话题我们了解彼此,在各位师兄师姐的故事中我似乎清晰了未来要走的路,发现了人生的不同可能,找到了解读经典的不同角度,在认识那么多有趣的你们的同时,我自己也在不断反省中找到改变原来所烦恼的事情的解决方案。
聚散匆匆,很惋惜自己的慢热,刚刚和大家熟识就已经面临分别,心中实在是不舍,更何况我们都有一份热爱国学的心,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在一座世外桃源般的书院,所处在宽容氛围搭建成的交流平台中呢?在这里,我们很自然的信任彼此,相互说着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小想法,畅所欲言就如多年的老友一般,这点点滴滴都让我特别不舍,也让我更加珍惜。
感谢耕读社筹备组,感谢相互陪伴的大家,你们带给我的会在心里生根发芽,养成参天大树,努力去滋养更多的人,将这份温暖带到社团、带给朋友、带给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