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4 08:58 发表于北京
《红》——告五人
如果让我选一个词来定义自已,我好像一直以来都选的善良。
其实我以前一直觉得“善良”对我而言是一个没得选的选择,我也想被形容成“漂亮”“活泼”“聪明”,只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属实是觉得自己和这些词不太能匹配上。
不是说善良不好,只是觉得,善良就只是很,“善良”。
其实自己也不明白善良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太弄懂为什么我可以配得上这个词。
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这个词。虽然有的时候会觉得现在对自己定义的“善良”和小时候的不太一样,如果说哪里变了的话,大概就是现在的“善良”更有边界感更有棱角了。
我慢慢的开始相信一句话:善良如果没有爪牙,就变成了懦弱。
当然这仅限于别人想利用我的善良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我还是对外普遍性善良的。
我觉得我的善良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比较强的共情能力,和非常敏感。
作为一个敏感的人,其实我对环境氛围的要求真的很高,所以总是想让自己待在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里。因为自己想待在这种环境里,所以自己会主动营造这种氛围,而选择主动的方式就是“善良”。
这种的善良范围就非常广泛了,包括助人为乐、掏心掏肺、以德报怨等等。
所以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细心温柔也好,理解和安慰他人的能力也好,包容人和事的度量也好,其实也都算是善良的衍生品。
所涉及到的事情也非常多,比如其实我从小到现在最大的希望一直是能挣大钱建一所孤儿院建一所养老院。我很见不得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受苦,小时候看到卖东西的老爷爷老奶奶被城管很粗暴的赶走都恨不得冲上去跟城管打一架。
好像跟“善良”有点跑偏,但小时候哪懂那么多,总是傻傻的做很多事,做到我妈三番五次跟我说“待人七分好”。
到长大之后之所以觉得自己的善良有了棱角,大概是因为被骗了很多次哈哈哈哈哈。
所以在一些大事上还是会认真考虑,但转而在更小更细的事情上有意识的想做到更善良。
我是属于典型的“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打伞”的类型,但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也是因为在很多时候感受到了很多善意。
前几天晚上有次洗完澡回宿舍的时候,听到有一个女生把自己埋在楼道的墙角里哭的很伤心。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打扰就是最大的温柔。但那个女生真的哭的很难过,我最后偷偷放了一点小零食在她旁边的窗台上。
我不知道她有没有看到或者有没有意识到那是给她的,但如果她意识到了,有被安慰到,哪怕一点点,那也很好。
去年冬天的时候,也是在宿舍楼,在公共卫生间洗厚衣服。洗完了拧不动,加上那段时间整个人状态也很差,差点哭出来。
是一个博士生学姐很温柔的跟我说要不要帮我拧,其实对她来说可能也不过就是出来洗漱时遇见的一个举手之劳,但我那个时候真的很需要这一点点抬手的善意。
有的时候人需要的就是一点点小小的善意的托举。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本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话题。她问我没有一件事可以让我坚定的站在自己身边吗,我问她什么意思,她说比如她对自己的这一件事就是觉得自己很善良。因为认为自己很善良,所以觉得自己值得这世间的一切好东西。
突然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感觉。
也是长大以后才明白,善良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多东西才能得到,并且需要付出更多东西才能维持的“品质”。
就像非常常见的一件事情,要不要给路边乞讨的人放钱。
这件事在现代社会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苦痛和谎言混杂在一起,真实中掺杂着虚伪,没有人能真的看懂。
我以前是见到一个就给一个,也经常被人说他们都是骗人的你干嘛还要给,我以前总说万一呢,万一他们真的很需要呢?
后来慢慢的我开发出了一套自己的逻辑:比如要钱买车票回家的正常人不给。我慢慢减少自己漫无边际的善良,就像萃取精华一样,用在一些我觉得更值得的地方。
当然对于所谓的“更值得”我也没有任何标准,如果非要说一个标准那大概就是自己的直觉,就像之前那个女孩子。
所以我现在慢慢觉得,善良就很好,就算没有被形容为其他的形容词,但很善良就很好。甚至觉得以后其他人提起我能说一句“她是很善良的女孩”,会是一件非常高兴和荣幸的事。
当然就是,只要是好的形容词我都会很开心啦哈哈哈哈。
善良是让人保持内心柔软的最重要的本质。虽然对于我个人来说太柔软很容易撑不起自己,但只有保持柔软才能有慢慢回弹的能力。
要善良,要像云一样,包得住风,裹得住雨,架得起彩虹,也承得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