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有句引用率超高的名言:“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没准儿,你的朋友就经常拿它来劝谏你控制情绪,你的父母也可能拿它来告诫你保持大度,你自己甚至也会常常拿它来安慰自己平复心情。
然而,我们的生气真的是因为别人的错误吗?恐怕未必。
事实上,很少有人会因为自己错了而生气,我们生气大多只是因为“我们觉得别人错了”。
他怎么能这样当众说我呢,也太不给面子了吧?
他做的这些事真是气死我了!
我那么信任他,这次他竟然不站在我这一边!?
……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常常把别人的犯错归结于不努力、犯蠢,而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不够幸运、家庭或团队成员拖后腿?相应地,当我们无法把失败、错误归罪给他人时,我们更多的情绪是后悔、沮丧、灰心,并尝试从外部因素找平衡、找解脱,而很少会对自己生气。
王小波的话直率无比:“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但有几个人会愿意相信自己就是一个loser呢?
当我们面对压力与挫败时,都会感到焦虑不安。在解决克服的途径上,少数人会承认自己能力不足,迎难而上,通过自我学习或链接外部资源消化掉它。而更多的人会采用另一种更简单的方式,那就是否定问题:
我懒散,我拖延,我焦虑,我卑微,我无力改变,那又如何?想办法把其他人解释得和我一样,不就行了吗?把我的问题归结于他人,不就可以了吗?只要能在其他人身上找到同样的焦虑、无能和卑微,那我的问题就不再是我的问题了——那自然就是别人的问题了。
一旦找到别人的问题,焦虑的情绪就可以得到纾解,快感也就产生了。快感是容易上瘾的,尝到甜头会自觉不自觉加大剂量。刘润老师管这个叫“增强回路”。
为什么那么多父母习惯对自己家孩子大吼大叫,责备他们不如别人家的?为什么一些老师总喜欢怪罪学生是“教过的最差的一届”?为什么网络上有如此多的“键盘侠”“杠精”喜欢恶狠狠地怒怼别人?
遇事总是要归罪于他人,是因为不够善良,天性就想伤害他人吗?当然不是,其实是这种“快感增强回路”在作祟。
因为每给自己制造了一点点快感,就解脱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点点责任;然后越来越依赖这种快感来释放压力,就不得不一次次加大剂量;当剂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解脱不出来了。
美国前总统林肯说:“我最关心的,不是你是不是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甘不甘心。”这就是说,我们要勇于直面失败,保持愤懑,然后努力去提升自己,争取下一次有所改善。当然也总有一些事情是再努力也难以成功的,那就需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接受不完美。
而对于同事亲友的过错,也大可不必生气。不如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试着原谅他人无心的过失。如果非要追问个是非曲直,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诚恳友好地寻找适当时机善意提醒。
美国研究应激反应的专家理查德·卡尔森说过:“我们的恼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
他把防止激动的方法归结为:“请冷静下来!要承认生活是不公平的。任何人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是不会按计划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