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娥墩:南唐后主李煜大周后的坟墓?

  2019-02-24

  上周同事朱古力豆向我推荐金娥墩这样一个处所,说是一位皇帝妃子的墓,上网查询得知该皇帝即是南唐后主李煜,于是兴趣大增,迫不及待地于今天(2019年2月23日星期六)一大早就赶到目的地。

  循着导航一路开到金娥墩村,四望周边,前方已然没有大路,于是路边停车,下车打听。一位大爷告诉我,继续向北就到了,我问:“怎么走呢?”答:“怎么说呢,不好说。”于是弃车步行。不过二三十米,来到了村庄的后面,眼前只剩下田埂小道,春节以来,近二十天几乎天天下雨,道路泥泞不堪,几无下脚之处。穿过一片菜畦,一条水渠横亘在前,两条水泥板架在上边,形成一座简易桥梁。桥的对面道路更加狭窄也更加难以行走,果然“不好说”,只能踩着路沿的些许青草才能防止滑到或陷入烂泥之中。

  终于一步步来到墩的周围,艰难爬到上面,农民们种满了蚕豆,青青郁郁,一个隆起的土丘位于土墩的北侧偏东位置,俨然坟墓的形制,不禁对着它仔细端详起来,和当下农村常见的坟茔类似,稍显高了一些,但并不突出,两米多高的光景,直径三米到五米的样子,上面长出一簇树木,我没有注意它们的品种,不似古树名木,也不高大,有些沧桑意,虽然脚下泥土潮湿,但我依旧绕它一圈,周边没有任何一点文字信息可以佐证这里埋葬的竟然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第一位皇后大周后。土墩上四周眺望,南边是刚刚路过的村庄,西边隔了一片几乎淹没在水里的农田和一条不小的河流,河的对岸隐约一片高地,但显然不能过去,我甚至怀疑那里才是真正的金娥墩,于是拍摄了几张照片,以防万一,北侧和东边都是一片塑料大棚,东边的道路上似有人影,或许他们知道,于是艰难地下到路面,无奈道路难行,好不容易靠近大棚的时候,前方的人影已经开上一辆电动三轮车走了,路边两只看家护院的狗朝我叫个不停。失望间发现北边的大棚间远处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忙碌,于是挥手致意,向她打听,可惜她也毫不知情,告诉我她是外地人。

  事前上网查询得知了关于金娥墩的有关信息,这里和大家共享(作者马文龙发表于《江南晚报》)。清代袁枚《子不语卷二十三》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文字:金娥墩在无锡县城东南六十里,故南唐李煜妃墓地。娥能工词翰,进忠言,煜甚爱之。越数年,煜发兵晋陵,挈娥同行,遇吴越王兵,不得进,娥适死,因葬于此。乾隆初年,居民耕地得砖,上篆四字云:唐王宝印。据无锡地方志《泰伯梅里志》记载:金娥墩在泰伯乡杨墓西南。南唐李煜妃墓也。娥能词翰,进忠言,煜甚宠之。年二十一从煜东会吴越王,道死,因葬于此。其封砖皆刻唐王宝印。1959年的《无锡大事记》也基本确定:7月20日,在无锡县后宅公社金娥墩发现南唐后主李煜的爱姬金娥墓葬。至此可以认定:金娥墩确是李煜在战乱中客死他乡的爱妃之墓。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15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李煜18岁时,与大周后娥皇结为伉俪,25岁继位,封为国主,并立娥皇为国后。大周后何方人氏?《十国春秋》卷十八《列传》:“昭惠国后周氏,小字娥皇。十九岁归皇宫。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作为南唐后主的李煜,生不逢时,在继位国主后的第三年(公元964年),南唐和吴越关系日益紧张,他携爱妻大周后悄悄来到当时南唐和吴越对阵的前线鸿山镇,巡视慰问前方将士。不曾想,大周后水土不服,途中得病,又闻次子仲宣突然夭折,悲痛更甚,没过几天就去世了。由于征途遥远,于是就近安葬在鸿山。又由于当时国事维艰,敌兵重压,马文龙推测为了不影响将士的斗志和士气,李煜忍着心中丧子丧妻之痛,将国后之死说成爱妃之死,将娥皇墩说成金娥墩,掩人耳目并封锁实情,以免原本岌岌可危的南唐天下更加为之震惊和悲恸,以致敌军乘虚入侵……金娥墩由此而来。水绘江南以为此推断具有一定可信度,本来皇后级别的坟墓后世不至于如此默默无闻,除了马文龙推测和当时南塘形势内外交困有关,也和后来南唐亡于北宋,作为一个被灭王朝,过往的皇后陵墓得不到修葺维护,一直湮没无闻,怕也在清理之中。

  土墩下来,村子里遇到一位阿姨,再次上前求证,放大手机中拍摄到的照片给她看,老人家肯定地说:“就是这里,这个土墩,是一个皇帝的妃子的墓”、“前段日子有人来挖出了好几块大砖头!”。老人家非常热情,问我从哪里来,得知我从无锡市区过来,而且距离人民医院不远,她告诉我自己的儿子住在九龙仓(人民医院附近),她平时住在城里,休息日回到金娥墩村子里,自己种了一些蔬菜,带到城里去,好吃。听完老人的介绍,这下终于放下心来,虽然鞋子四周和裤子下摆已然全是烂泥,但是毕竟没有白来一趟,值了。临别的时候,老人主动告诉了我回去的方向。

  大周后有一个妹妹,后来也成为了李煜的皇后,史称小周后(名女英),李煜有很多诗词都是写给这对美丽姐妹的,《玉楼春》据说即是写给大周后:“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通篇写的是皇宫娱乐生活,一种追求感官愉悦的华丽生活。宴会结束的时候,李后主吩咐旁边的侍从不要点那红色的蜡烛,因为今天的月光特别好,他想骑马踏着月光回家。皇帝爱美到如此程度,实在不敢相信可以把政权交到他的手上。李煜和小周后结婚前写过一些诗歌给她,生动形象描述了两人的偷情场面:“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间,半响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其中“手提金缕鞋”是个倒装句,“刬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踩着袜子走路,不穿鞋子,踩着袜子走路叫“刬袜”。“步香阶”,在台阶上一路小跑,很紧张地拎着鞋子,可以想那个形象,小周后脱掉鞋子,拎在手上,光着袜子小跑,跑到哪儿呢?--画堂南畔间。在那儿去和李后主约会,“一向偎人颤”,然后稍微镇静下来以后,说出两句非常真情的话,“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奴家”我出来跟你约会、相会,可是很难的事,难在哪里?生怕遭到别人唾骂,因为姐姐大周后当时还在病床上。所以从道德上、从良心上都不能是公开的,不能光明正大的,所以“奴为出来难”,因此“教郎恣意怜”,也即放肆地尽情地爱。这时是不是觉得大周后岂不更加令人怜惜?

  袁枚《子不语卷二十三》中关于金娥墩还有如下记载:“更可异者,每当风雨之夕,常有女鬼见形,且泣且歌,曰‘日侵削兮三尺土,山川已改兮众余悔’”。近期天气总是阴雨连绵,不晓得是否还有女鬼见形,不知道是对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还是对李煜与妹妹的一晌贪欢心有戚戚乎?或许是怀念旧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后来李煜被俘国破身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吧。而我脑海里兀自回响老人的话语”、“前段日子有人来挖出了好几块大砖头!”,担心大周后再无安身之处。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文中引用到的李煜词: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间,半响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忆江南·多少恨》: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