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奏折二十三(3)【851】2024-5-22

曾国藩奏折二十三(3)【851】2024-5-22

这则左宗棠逸闻,意在表现左喜欢炫耀自己:我手下的卫兵个个都获黄马褂之赏,都不把一个方面大员看在眼里,你看我左某人有多大的功劳,有多高的地位!不过,此逸闻也同时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清末黄马褂赏赐的泛滥。

这道打下安庆的捷报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它不是正折二是附片。附片的分量当然要比正折轻,而它所附的正折是什么呢?正折题为《鲍超一军丰城大捷折》,说的是鲍超一军进援江西,在丰城西北岸大获胜仗的事情。丰城获胜于安庆光复不可同日而语。曾氏为何要如此处理呢?原来他是有意在避嫌。老九是他的胞弟,将为胞弟的报捷的文字作为附片,置于为部属请功的正折之后,在曾氏看来是应该的。在笔者(唐浩明先生)看来,这种谦抑有点过头,过头了的谦抑便显得有点矫情。中国有句古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相比起来,这种胸襟更为坦荡些。其实,安庆的战地指挥官固然是曾氏的胞弟,但攻城的部队--吉字营的将士们却并非他的亲戚;何况,参与这场战争的还有多起别的部队,对于这些人来说,将安庆之克置于附片的地位列在丰城之捷的后面,显然有失公允。

第二,将策划、支援安庆之战的功劳全归之于胡林翼,只字不提自己的贡献。其实,从上至下,谁都知道曾氏才是这场战争最主要的策划人、支援者。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他都会特别关照安庆战场,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显然,这又是曾氏的谦抑。不过,曾氏的这个谦抑,还是有根据的,那就是老九这支部队的饷银是靠湖北提供的。曾氏曾在一封家书中对老九说过:“你只守定自己是湖北的部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问湖北要饷。”对靠自筹粮饷的湘军来说,饷银简直就是它的生命线,平时靠它维持军营的存在战时靠它激励士气。如果没有饷银,也就没有这支部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头功记在湖北之首的胡林翼头上,也是有道理的。除开谦抑外,曾氏此举还隐有报答胡林翼对他们兄弟的格外照顾之情一层意思在内。前面说过,曾国华的军队完全是胡给的。胡有为曾氏本人积极“跑官”。城外,曾氏最小的弟弟曾国葆,咸丰九年七月再次出山,其部队也是胡给的。(见曾氏《季弟事恒墓志碑》:鄂帅胡文忠公方广求将材,命季分领千人,自黄州建旆{}pei旗}而东。)曾氏家里带兵的兄弟四人全都受到胡的恩惠,曾氏心中自然感激不尽。将克安庆之功全部让给胡,不排除这种以公报私的可能性。

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胡林翼眼下正在病势危重之中,随时都有可能死去。曾氏将这个大功劳全盘送给他,暗藏一种希冀,那就是希望朝廷能给胡以格外之赏,借以安慰将死之人。果然,朝廷接到这份奏折后,立时下达嘉奖令:“安庆陷九载,楚军合围,胡林翼画策督剿,攻克坚城,厥功最伟,加太子太保衔,给骑都尉世职。”奉到这道上谕没有几天,胡林翼便与世长辞。曾氏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

写作简析

在形势上抑重为轻,在内容上做足大胜文章。借公德以酬私恩,而出语诚恳,不留痕迹。

要言妙道

军兴十载,惟五年之冯官屯、八年之九江、此次安庆之贼,实无一名漏网,足以伸天讨而快人心。

前后布置规模,谋剿援贼,皆胡林翼所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