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平,《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凡爱读书的人甚或范围再缩小一些,爱读纯文学的人都知道《平凡的世界》这部著作,在当今中年人的心里它和《红楼梦》一样熟悉和耀眼。
孙少平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到凡是农村出身的人都能和他的条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这样一个物质生活匮乏的人,他的精神却超迈一般,令无数青年追随,并获润泽。
贫穷使他自卑,尤其是在同龄的陌生女性面前。和田晓霞初次见面,文中有祥细描述。令和少平一样处境的人深有同感,仿佛曾经体验。当然,富贵之人,或许没有此等情结。贫穷和自卑并不丢人,而恰恰证明了内心的丰富,精神的敏锐。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没有经历过深刻自卑的自信,不是真自信。
读书是孙少平精神成长的营养品。自从在润生家借到那本润生妈用来夹鞋样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孙少平的精神世界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路遥的话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
孙少平由此觉醒,一发而不可收拾。读书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教书期间;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出外打工,他都没离开过书籍。先是去县城图书馆借阅,后来由田晓霞提供。田晓霞是孙少平的贵人。可以说,没有田晓霞的引领,孙少平就会是另外一种人生。
孙少平对于贫穷的认识,对于苦难的超脱,很大程度源于他知识的积累。一个经常阅读世界名著的人,他的思想绝非不读书者可比。他可以俯瞰人生,纵横古今。身体所受的苦,用精神的信念来抚平。他对待苦难的态度就是求取人生的意义。贫穷的童年直接培养了他承受苦难的能力。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孙少平在临终时一定能够底气十足的说,我没有虚度此生。而胡永合能说出,我不白活一回吗?也许他早已痛苦不堪,留恋尘世的财富。
很多评论抨击孙少平和田晓霞这两个人物不真实,符号化。说这样话的人,说明他们不懂欣赏文学作品,没有能力领会文学作品的精髓。《平凡的世界》和《红楼梦》一样有人看到了崇高和善良,有人却看到了人物形象的虚假,在现实中找不到原形。我认为看到崇高的人,他本有一颗崇高的心,他渴望成为哪样的人。而在现实中找不到原形的人,他的思想和立场还行走在浅薄的道路上,他认为文学就是现实,不具有教育和启迪的意义。艺术可以随意创造,而对社会以及人类的责任感并非每个作家都具备。 黛玉真不真实,现实中有人会去葬花并作诗吗?但《红楼梦》是公认的名著。
法国人勒克莱齐奥(1940年出生)说:“作家是寓言的制造者,他的世界不是产生于现实的幻想中,而是产生于幻想的现实中。”
每一部名著都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启迪我们精神之锁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