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为什么适合制造艺术

这几天武汉骤然降温,一夜穿上大棉袄,室内要开空调或者暖气,出去哈气成雾,总之,天冷了下来。

我现在每天备考、看书、学习一切,之前还暖和的时候,总是去图书馆,虽然我对图书馆的座位总有挑剔。来来去去,终于找到一个心仪的、固定的座位。但还不够好,具体来说,自由度不够高。比如要带上很多的书前往,虽然有的书一天坐在那儿也不见得会翻开,但你得带上。

再就是,你的一举一动,感觉都在周遭的监控之下,虽然我们都不会做什么奇怪的事情,但你难免会想,我的哪个举动会不会引起谁的注意。这样一来,精力在图书馆里就被分走了一大半。接下来再是灯光、自然光、干湿度、有风无风的影响。每次我和S都喜欢找没有什么人的位置,这样你能确保对面不会坐下来一个什么奇怪的人。总得来说,去外面学习,哪怕是环境最安逸的图书馆里,我也总觉得不自在。

但是天气还燥热的时候,你是很难在家里呆得住的。阳光那么好,你总想出去晒晒;天空还蓝的话,你就总能找得到理由外出。想到我研究生的成都室友以前告诉过我,在成都,如果出了大太阳,老板会给大家放假,全都要去公园里晒太阳。因为太难得了。武汉,天气也经常不怎么好,空气也够呛,但从没听说过哪个老板因为天气好给员工放假的。不论严寒酷暑,人们总在埋头,忙忙碌碌一些什么。而一到冬天,寒冷带给人的困顿是最难熬的。大街上,冒着寒风冷雨前进的人们,躲进路边屋檐下短暂遮蔽的年轻人,你不知道他们的目的地在哪里,但看得出每个人都很辛苦。

这两天武汉冷了下来,终于冷了下来之后,我就顺理成章、有理由的,每天窝在家里学习、推进手头的工作。家里的餐桌,变成了我的书桌。高高低低,铺满了各式各样的书,专业的、闲杂的,电脑就在我跟前,午餐晚餐也在这张桌子上进行。我只需要给自己挪一个方寸大的可以放一个盘子一个碗的地方就行。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在想,我需不需要给自己置办一张书桌?

现在的住处,是妈妈去年装修好的新房,家里已经摆得满满当当,想来想去确实没有我放书桌的地方。这个时候,我想到旧房子,以前外公和我们住在一起,前几年外公过世后,床铺都撤走了,他的卧室就空了出来。那时正碰上我本科毕业,从宿舍里搬了两大箱书回家,就一直存放在外公的房间,久而久之,家里不用的杂物,或者囤货待用的生活物品,也都放在了外公的房间。旧房子里是后来装的暖气片,挂在墙壁上。外公走了之后,每年冬天他的房间都不会再开暖气片了,房门常常紧闭,这个季节推门而入,会有一股来自房间内部的寒冷袭来,裹挟着陈旧杂物的气味,你能在里面翻出很多标识着强时间记忆的东西,越往下翻,越有意思。比如13年的教材,14年的笔记本。很多你觉得还在眼前的实物,时间告诉你真的过去了很久。

想到第一次去S家,他从柜子里、纸袋里、铁盒里,翻出他以前的东西给我看,如数家珍。有00年代的大头贴,有上学时期的小纸条,还有一些衣服或者什么物品的商标,以及很多电影票、火车票、机票。一些明显经历了很多很多年的小玩意儿,叮铃哐啷,铺了一床。每件物件背后,都有很长的故事,串联了很多年的青春。

昨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是以前初中班上的合影,照片泛蓝,蓝蓝的光影、蓝蓝的桌面,熟悉的校服样式。他给我介绍了照片里的每个同学,大家当年是怎么样的,现在都怎么样了。前几天我们一起吃饭,听到一个故事,大概是他初中班上一个特别乖巧的女孩儿,为了挽救败落的家族生意,大学一毕业就嫁给了一个(长相)特别不堪的同行大佬的儿子,利益联姻。当时朋友还给我们看了照片,照片里男人抱着一个一两岁模样的小孩,说女孩儿现在已经怀二胎了。昨天他特意给我指了照片里的女孩,说,就是她。

白白净净、笑容灿烂的十三四岁。

说她结婚之前,突然联系了班上很多老同学,约大家出来一起吃饭,大家似乎觉得她有些不对劲,突如其来的热络,也许还有一些伤感。后来大家推测,家里当年应该给了她一段时间物色结婚对象,如果找到了喜欢且合适的,大概能避免最后这样的选择。但终究没有。

“这个男孩儿,初中的时候喜欢了她三年。”S指给我看,照片上一个侧脸望向她的男孩儿。

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

这是我近期听过,最悲伤的故事了。

突然从寒冷,扯了好远。

寒冷,在物理上,是季节的归属变迁。

细想能发现,北方多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各大家;南方则多商人。气候温暖、甚至炎热的时候,大家都想外出活动,久而久之,你来我往,商贸变通了起来。而在北方,尤其是更高纬度的北方,在一年的大半个时节里,没有人想要走出户外去活动。冰天雪地,萧瑟凌冽。窝在室内,总要做些什么。如果有书读,就读书;有乐器在旁,就演奏;有颜料,就绘画。有很多朋友在,就能喝酒,天南地北。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不爱北方,但S说,北方的四季分明,是南方没有的,其浪漫也是南方没有的。

大概因为劳动力在冬天的北方,不得不被解放出来,于是有了各类创作,也就有了各类浪漫。我一直相信,人类需要这些。

这个冬天,依然维持着武汉的风格。

我们带着一些思考度过,等到了春天有些成果,就更好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