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姐是名小学老师,前天回家气嘟嘟的说现在学生家长真应该去考个家长证再生孩子。好好的孩子硬是惯的心理扭曲了!
事情是这样,她的班里有个熊孩子在中午放学趁着教室没人的时候悄悄拿走了同学的书包,扔到了厕所。
用溺爱偏袒毁掉孩子的心理健康
这个学生常常欺负同学,很多学生对他也是“敬而远之”。当问到他为什么要扔那个同学的书包时,熊孩子说:他是个书呆子,我不喜欢他,你想怎么样!
孩子能做出这样的举动与父母的言行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他的本质不坏,只要及时的做好心理疏导与父母配合教育,可以及时的改正过来。
给孩子进行了心理疏导后效果很好,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表示会及时改正。剩下的是要跟孩子的父母谈一下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但接下来的事情让人意想不到。孩子的父母没来,倒是让孩子16岁的姐姐来了学校。16岁本就是个孩子,跟她讲是起不到作用的。
给他父亲打电话,得到的回复是:不是让他姐送钱赔书包了吗?这么点事儿你还想怎么样?是不是要让我把孩子揍一顿你才开心?孩子教不了你别教,我转学!
很多人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却忽略了自己的言行会无时不刻的影响孩子,要知道,孩子是家长的一个缩影,孩子的本能就是学习。
这件事情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家长的作案手法太高明,他想用溺爱的方式慢慢毁掉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变的过于自我,没有责任感,说不定还能成为校园欺凌的主角。
或者让其丧失生活本能,不能融入到群体当中,遭到大家的冷落、拒绝和孤立,渐渐地就会产生交往焦虑,担心别人不会接受自己。最后郁郁而终。夫妻二人过上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孩子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一样很重要。心理健康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孩子的社交能力等。
在美国,有个小男孩在校车上欺凌别同学,他爸爸的解决方式是让他跑去学校。
“我的儿子在校车上的行为”
“终于让他得到了惩罚”
“他被禁止坐校车三天”
“因为他欺负别人”
“这是我绝对不能容忍的!”
“所以他现在必须跑去学校”
“我们离学校1.6公里远”
“所以这一整周他都要体验跑步去学校的感觉”
“自从这周他开始跑步去学校”
“他的表现好多了,老师肯定了他这周的表现”
“他这周没有再惹麻烦”
“而他上周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这就是老派的教育方式,简单明了的教育”
“这死不了人,这是一种健康的惩罚方式”
“因为这是一种锻炼”
对于这种欺凌同学问题,这位父亲没有偏袒,没有溺爱,用“老派的教育方式”不仅纠正了孩子欺凌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还锻炼了身体。
过分的溺爱对孩子的成长并没什么好处,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让孩子有独立的一面,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有自己的建树。而不是你的“护犊子”
其次,在网络上每次看外国孩子的冒险视频,或者是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时,评论里总有这样一句话:怪不得国外人口少。
这就是教育上的差异。要说对孩子的安全意识可不比中国父母差,单是儿童座椅这一项,中国儿童的死亡率就是欧美儿童的2.5倍。
当我们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过度的干预、经常的拒绝否认,实质上都是毁掉孩子健康心理的方式。导致了我们的孩子无情和无能,限制了孩子们的追求。
用过分干预毁掉孩子的心理健康
发小跟我诉苦,说自己辛辛苦苦那么多年,为果果做了很多决定,未来的路都铺好了,结果这孩子说都没说就选报了艺术生,还参加了美术统考。
果果上的是重点中学,成绩在中游徘徊,上个不错的本科没什么问题,在美术方面也小有造诣。但这个决定完全打乱了发小给果果的人生规化。
果果从小唯唯诺诺,什么决定都是听从发小的,这个决定真是让我出乎意料。也为她感到庆幸,我特别担心这个乖乖女会在发小的“强盗逻辑”下丢失了自我。
发小跟我诉苦的时候一口一个为她好,我听的有点不耐烦就问她,如果你们不在果果身边了,她能在某一件事上做出正确的决定吗?
发小被问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发小在果果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孩子的将来,害怕果果会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对果果的交友和活动范围进行了诸多规定。
她为了时刻关注果果,甚至搬到了果果的高中附近(谁说养孩子不挣钱,光是果果上高中这两年房价涨了好多!)。我告诉她,你应该为果果高兴才对!
我说,你一直干预果果的决定与生活,她很容易出现焦虑、退缩等问题,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有莫名的无力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如果她只会听从别人的意见,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那果果很容易成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孤独、压抑、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能力的人。
而果果能在你过分干预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热爱做下一个决定是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所以你应该庆幸她没有成为那种没有思想的孩子。
发小陷入了一阵沉思中,然后愣愣的瞅着我:“道理我都懂……”还不等她说完我迅速的补上一句——这种孩子往往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
她吸了一口凉气,拎上包来不及道别就回了家!毕竟谁都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要知道,在人际关系上,在父母过度干预生活的,这类孩子始终会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因为他们没有竞争意识,不会自主思考和独立做事。
这类孩子也容易形成没有安全感、过分顺从以及攻击性强等问题。同时,也有孩子在父母的高压下,越发的叛逆,没有判断的反抗父母,只要是父母的要求一概否定,不管是不是有利于自己的,最终造成遗憾。
真的担心孩子,不如多让孩子多进行独立思考,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从小得到历练,让自己强大起来,要做的是正确的引导而并非一句“为了你好!”
用否认毁掉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一直觉得我是有绘画天赋的,3岁前在被子上画地图,6岁前在墙上画汽车,小学拿过全国少儿绘画3等奖,初中语文课本上满是我的“作品”。
外国家长
这是绘画天性的体现,值得鼓励
中国家长
一顿打……
一个段子,同一个场景放在国外和国内做对比。但段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遗憾的是,这种情景下的教育方式现实中真的存在。
被打也是被否认,否认了你的绘画天赋,否认了你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喜欢否定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心里培育的是一种自责、自卑和自我唾弃。
陪孩子看过一部电影《帕丁顿熊2》
监狱里凶悍的厨师铁拳说的一句话让我瞬间泪奔,他说:“我爸爸总说我一无是处。”
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厨师铁拳凶悍的外表下那颗受伤的心。而这些伤害,都是长期否定他的Dad给他带来的。
帕丁熊初识铁拳时,他霸道强势,仰仗着自己很厉害,给犯人们做的饭菜难吃地无法下咽,大家吃了十年黑暗料理,敢怒不敢言,全都对他敬而远之。
善良的帕丁熊为狱友挺身而出,主动和凶悍的厨师沟通伙食,慢慢的,铁拳也展现出了自己善良、柔情的一面。
当铁拳用心做出的食物被送给犯人们时,他居然因为担心大家不喜欢吃而不敢出去,不得不说,好的导演也是一名心理专家,心理的刻画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他发现大家都很喜欢吃时,心中的澎湃难以言表。激动与自豪展现在他微微跳动的脸上,这是认同的作用,是对他的肯定。
如果他的父亲从未说过什么事都做不好,那他是否会是一个阳光开朗的人,不一定是个好厨子,但绝不会脾气过于暴躁。
否定会让一个人唾弃自己,继而用更强悍的状态保护自己不被伤害,而肯定,可以让一个人更自信,也更有勇气和信心爱身边的人。
其实,父母长期否定孩子,不单单会导致孩子的悲观负面和不自信、自卑,更可怕的是,受虐者有一天会变成施虐者。
就像《帕丁熊2》里面的那个厨师铁拳,他长期被爸爸否定,变得狂躁爱发脾气,于是他也用质疑和否定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让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权威,在“权威期待”中,孩子会朝着权威期待的方向发展,通常有正面期待和负面期待。
经常否定孩子的父母,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期待,如果孩子常处于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当中,个性和心理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所以,不如给孩子多点支持与肯定。只有得到你的赏识,孩子才会赏识自己,赏识别人。一个真正懂得赏识自己和别人的人,才可以在交往中如鱼得水,也就少许多无谓的焦虑了。
毁掉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容易,溺爱偏袒孩子,过分干预孩子,否定孩子就可以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心理影响,没有父母是不爱孩子的,你真的想毁掉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你认为校园欺凌的孩子应该判刑吗?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