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从小就被灌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思想,导致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好好学习这个概念越麻木,或者说是落入思维定势。初级层次来分析好好学习,无非就是要专注,提高单位时间的知识获取能力,结果要有成效,有好的成绩或收获。专业上来看,好好学习需要有点到线再到面的分步突破,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来攻克专业上的难点实现专业上的造诣,比如获得诺贝尔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本质上来看,好好学习是要掌握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融汇贯通,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效果。
最近,朋友圈里出镜率很高的一本书《好好学习》,作者成甲老师是景观设计行业专家里说书说的最好的,在说书这个圈子里知识管理分析的最透彻的大咖。可能是由于吸引力法则的原因,我也下单买了这本书,先是检视阅读了一遍发现确实有不少干货。这本书主要介绍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能,书名的副标题叫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我对知识管理确实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就是收集,归类保存这些基础的步骤上,还需要更长的路要走,看了这本书我发现“好好学习”知识管理是一连串的事。
突破临界知识这个坎
成甲老师给临界知识的定义是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我的理解就是以某个视角认知到的各类知识间底层的相互联系或作用,就是作者说的本质。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差异较大,与个人价值观,受教育程度,学习能力等因素相关。我们的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是跟我们掌握的知识及经历的实践活动正相关,正如林清玄讲的“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临界知识才有可能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境界;只有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培训、实践等知识获取的实战,才有可能领悟到临界知识的存在或掌握到一定量的本质规律。我的理解是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去启动不断地学习和灵活运用各类知识,从而达到“临界值”,达到了顿悟的境界。
举个例子,我在中学刚开始学习电压和电流等电路知识时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只是记住了他们之间的定理公式U=IR等;直到过了两年上高中时,偶尔在街上看到高压清洗机,就是洗车洗玻璃幕墙用的设备,它喷出的水量较少,但有很大的压力,而冲洗完车子流到地沟里的水量很大,但压力相对较低。这使我回想起了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电路中的电压有点儿像水压,它迫使电(水)流流过,电流的流动也像是地沟里的水流一样流动。当我上了大学学习了汽车点火系统,又让我回忆起了高压清洗机,点火系统提供了极高的电压,但电流却很小,瞬间高压产生的电火花足以点燃燃烧室内的油气混合物。通过不同阶段学习的知识,加深了我对电压相当于水压,电流相当于流水量的认知,管道的限制越多,流量或电流就越低,压力越高,电流或流量就越大。再进一步看互联网时代各电商的商业模式,同样的商品销售对用户设置的门槛或步骤限制越多,购买的用户就越少,也就是流量越小。而掌握了本质规律(数据及数据挖掘)的BAT(百度阿里腾讯)早已认知到了流量的重要性,故他们推出的每一款爆品给用户的体验都是足够的简单,通过简单的点击即可完成购买或使用行为,所以BAT垄断了互联网的流量入口,就相当于控制着在一个简单电路回路中的电压。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及付费购买
非常赞同成甲老师的这三个技巧,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和作者的认知同步了。我在以往的文章《复盘2016这一年 || 以展望未来来过日子,从回顾过往了解人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把梦想放在心上你就成功了一半》都探讨了记录的重要性,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我是从3年前认识到记录的重要性的,当时是感觉自己脑子内存严重不足,记忆力下降,看了好多大咖的时间管理及知识管理的书籍后发现,脑子根本就不是用来记忆那么多琐碎的事情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于是就开始改变自己向专家学习,从记录计划,时间花费,随手记,记录晨间日记,到记录日程及清单,一个都不能少。
其实记录无非就是记自己的假设,想法,那一刻的情绪及想要达到的效果。记下来的目的是为了能督促自己按照之前的假设去行动,或者后续验证自己之前假设的对与错。只有进行定期的回顾检查,才能发现自己当时的认知是啥样的,正确与否;才能提醒自己此刻的位置在那里。定期回顾的习惯我也坚持了3年了,虽然也在逐步改进回顾的方法,目标检查的内容较多,分析反思的较少,但看了成甲老师的模板还是很有触动,给自己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定期来问自己。我理解这就相当于《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讲的主动阅读一样,拿到书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想要达到什么目标,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这些问题试着去回答。
关于付费购买,除了不定期购买书籍之外,我从15年开始认识到有些工具需要付费购买,古人讲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时主要购买一些时间管理及知识管理的云端服务及APP。到2016年开始接触得到,喜马拉雅的付费订阅及分答的付费问答,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的泛滥增加了我们过滤无用信息的成本,时间是宝贵的,所以付费购买能够节约宝贵的时间,省下的时间可以学习其他有用的知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供给方提供的收费订阅必定是烘干了好几遍的干活,相比于自己学习同样的知识点是一条捷径。只是大部分的人不了解自己的需求,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所以从表象上看有好多人认识不到付费购买的必要性,其本质上是没有认识到付费投资自己的回报率大过现在市面上所有的理财产品,所以在行动之前要问问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要。这就涉及到作者提到的思考方式。
改变思考方式:找到问题的本质和系统化思考
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力,逻辑思考力不但能够让问题迎刃而解,而且我们一般常说的先见之明、直觉也是从逻辑思考中产生的。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有老师给培训戴明环PDCA工作法,觉得很简单的方法比较中国化,就是那种框子很大,落实到具体行动就因人而异或者没法找到指导细则了。再后来接触到丰田的问题解决8步法(见下图),觉得丰田汽车能做到世界领先这个问题解决法应该是起到关键作用,丰田能够在PDCA的基础上再分解为八步进行固化实施。从那时起我对丰田的员工就有敬佩之心,他们掌握了生存的法宝。后来看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所谓洞悉本质,就是看清楚问题真正的原因,并导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说,通过洞悉问题本质的过程,要导出正确的结论并不困难。
正如成甲老师说的要找到本质规律,也就是丰田解决法里“把握真因”,可惜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谙此道。之前听过一个“证明青蛙的耳朵长在腿上的”故事,说有专家分析青蛙的耳朵的位置,找个青蛙,对它说跳,实况录象并记录相关数据,无数次青蛙真的跳了。第二步是把青蛙的两条腿给剁掉,对它说跳它不跳了,最后的结论(也就是真因)即青蛙的耳朵长在腿上。这种逻辑思考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当我读了《金字塔原理》后,发现麦肯锡公司领悟到了中国国学的精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本书主要讲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地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 “彼此独立,互无遗漏”。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地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也就是成甲老师在书中给出的方法,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超过5个为什么问题基本解决了。去年这个时候读了《系统之美》,作者德内拉•梅多斯指出:
著名系统思考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翰·斯特曼(John Sterman)的研究表明,人们用来指导自己决策的心智模式,在应对系统的动态行为方面具有天生的缺陷。人们通常持有一种基于事件层面、因果关系而非回路的观点,而忽略了反馈的过程,意识不到行动与反应之间的时间延迟,在交流信息时也未能理解存量和流量,并且对于在系统进化过程中可能改变反馈回路强度的非线性特征不敏感。
我对很多非黑即白,因果导向的现象或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我又想起来电路的回路,自来水的管路,汽车冷却系统的大循环小循环(见下图)其实都是很好的系统例子。成甲老师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莆田系和京东第三方销售自行车的案例,让我对系统回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打造知识复利的回路
最后看了成甲老师的参考书籍清单,发现有8本是自己读过的。那么问题来了你也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 表面上看是缺乏行动,输出少。但真正的原因是啥呢?进一步看是看的书太杂,没有聚焦,没有把各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那为什么没能把知识融汇贯通呢?本质上来看,就是没有达到临界状态,没有找到自己内外循环系统的“节温器”,没有掌握足够的临界知识或事物底层的共同规律,掌握的基本规律没有定期做回顾及灵活运用输出,所以迟迟得不到自己及外界对自己已掌握知识的反馈。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知识存量不足,没有构成反馈的回路,需要持续地流量流入,需要逐步地强化整个回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达到自我强化或复制能力的增强回路,让知识呈现指数级增长,也就达到了成甲老师所说的知识复利的效果。
以上一连串的事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