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20.【参考答案】B【解析】“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指所有人,是泛指。B项当中“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的“谁”是泛指任何人。而其他选项当中的“谁”都是特指。21.【参考答案】①戴上耳机就行了②应该把握什么“度”呢③“忍”并不能解决问题22.【参考答案】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下,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完全接收声音的信号,造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解析】病句六大类型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句式杂糅、中途易辙、藕断丝连)、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本句中出现了搭配不当与不合逻辑的错误。暴露“在”…… “中”搭配不当,“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成分残缺,没有主语,“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合逻辑。“形成”……“听力下降”的搭配不当。
存在于…… 中:这种现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处于…… 中:公司目前处于转型发展中。
沉浸在…… 中:孩子们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表示“发生、进行” 的动词
发生在…… 中:意外发生在施工过程中。
出现在…… 中:问题常常出现在细节处理中
【审题】
首先看材料本身。从材料中关键词“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有三个信息。第一个信息是“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环境不安静。青少年们感到学习太紧张,没有安静空间和时间,需要“安静”。第二个信息是“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安静的频率是“一下”,不是一直“安静”。“安静一下”说明青少年们一直不得安静。“不被打扰”,说明学生一直在被“打扰”,对待打扰,孩子们是不欢迎的,甚至是反感的。第三个信息是“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可以理解为学生得不到安静的普遍性,渴望安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需要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学习、生活中”,表明学生不安静或渴望安静范围所在。“有时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包括社会空间、学校空间、家庭空间,特别是心灵空间、个性空间。“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目的是三个关键词“放松、沉淀、成长”。这个目的是正能量的,是以拒绝压力过大、拒绝浮躁、拒绝干扰、拒绝不思进取,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自我、释放压力、沉淀知识,促进自我成长为目的的。
“自己的空间”,可以指有形的空间,如拥有一间自己的小屋等,也可以指无形的空间,如可以拥有自主的心灵空间、精神家园,可以拥有自由放松的社会空间,不必迫于家长、师长的要求,不再受外界环境裹挟与逼迫。
“怎样才能拥有安静的空间”,语言文字运用Ⅱ告诉我们的是“耳机一戴,谁也不爱”,由此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做自己喜欢的事,譬如读书、旅游、静思、交友等,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难得时,游目骋怀,思接千里,路在脚下,诗在远方,还可以追寻一下“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和享受。
“放松,沉淀,成长”,可以看作是“安静一下”的目的,但是“放松”不是目的,更不是逃避现实,只能是手段;“积淀”是为“成长”打基础的,通过捋一捋所学的知识,所读的书籍,所思考的问题;“成长”才是真正的目的,青少年正处在“三观”形成,走向独立成熟的关键时期,因而这三者又是层层递进的。安静下来,首先是为了释放压力、挣脱束缚而放松身心,在这个基础上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在不断反思中成长、成熟;如果在写作时将三者都看作“安静一下”的意义,侧重于就某一点或某两点展开,也是可以的。
怎么才能实现青年的期望。就社会来说,能少一些功利喧器就家庭来说,长辈能松松手,对孩子多一些散养;就同龄人来说,彼此少一此梦比,多一些合作,合作共赢嘛;就自身来说,咱要打开思维格局和心胸,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呀!
给心灵一方安静空间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 的心声,道出了当代青少年对自己的空间的深切渴望。这方自己的空间,是青春在喧嚣中开辟的静谧港湾,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驿站。唯有守护好这方安静空间,青少年才能在独处中沉淀自我,在自主中绽放光彩。
自己的空间,是隔绝喧嚣的安静角落
青少年所需的自己的空间,首先是能“安静一下” 的物理与心理场域。它可能是课桌前的一方书桌,台灯下的一片光影,也可能是耳机里的噪音空白,日记本上的字迹。这方空间的核心是“安静”—— 没有父母的唠叨,没有同学的比较,没有网络的喧嚣,只有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伍尔夫强调 “一间自己的房间” 的意义,对青少年而言,这方空间是自我认知的起点:在这里,不必迎合他人期待,可坦然面对 “我想成为谁” 的追问;不用伪装坚强,可释放所有情绪。就像桂海潮在小镇书桌前,那片不被打扰的安静空间,恰是他播种梦想的土壤。这方自己的空间,是心灵的 “隔音舱”,让青春在嘈杂中听见自己的声音。
自己的空间,是滋养成长的安静土壤
真正的成长,总要在安静中完成。群体的喧嚣如奔涌的潮水,而自己的空间是平静的港湾,让浮躁心灵得以沉淀。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警示,群体易扭曲个体认知,信息爆炸更让青少年被碎片化观点裹挟。唯有在自己的空间里,才能静心整理思绪:学生在晚自习后的安静空间复盘知识,完成从输入到内化的蜕变;女孩在日记本的安静空间梳理情感,构建价值判断;男孩在星空下的安静空间思考人生,触碰哲学边界。苏轼在黄州的安静空间写下《赤壁赋》,王阳明在龙场的安静空间悟得“心即理”,古今成大事者,都需一方自己的空间酝酿思想。这方安静空间,是成长的 “培养基”,让青春认知在独处中成熟。
守护自己的空间,要在安静与联结间找平衡
守住自己的空间,关键是在“安静独处” 与 “群体联结” 间找支点。对外,要为自己的空间划界:拒绝无意义社交侵占安静时间,屏蔽过度干扰,如马尔克斯所说 “更喜欢无人问津的时光”。对内,要在自己的空间充实自我:不把安静时间交给短视频喧嚣,而用阅读、思考、创作填满。像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在世俗中为自己的空间筑安静围墙;如钱钟书 “闭门谢客”,在书海中让自己的空间生长思想枝叶;学当代青年 “数字断舍离”,为自己的空间留净土。这种平衡不是封闭,而是让自己的空间成为 “充电站”—— 在安静中积蓄力量,再带着力量回归群体。
青春成长,既需群体陪伴,更需自己的空间的安静滋养。那方“安静一下不被打扰” 的空间,是心灵避风港、思想孵化器,更是成长必经之路。愿每个青少年都能拥有这样的空间,在安静中认识自己,在独处中沉淀力量,带着空间赋予的底气,走向广阔世界。
青春的心呼唤本我的栖所
对具体空间的需要本质上反映了对心灵栖所的寻找。而这青春心灵的居处,最终由本我的孤独来灌注。自己的空间能将青少年从群体文化的蒙蔽中解放出来。一个人的生存固然离不开群体,正如群体离不开个人。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群体的证词在如此程度上背叛了事实的真相,我们无法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群体不可避免地给个体的认知戴上有色眼镜。当代青少年生长在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下,一个人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都避不开群体生活,更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群体文化,更易被茫茫大众的喧嚣裏挟。
自己的空间是盛放创作的容器,自我表达式的创作乃至创造则是青春的解药。好文章出自孤灯下,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鲜明地提出“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写作最关键的条件之一。
自己的空间让青少年直面孤独,而孤独是生命完满的开始。作家刘亮程说过:“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落在我们生命中的雪花,只有自己能数清,所以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一个好容易坐在自己的空间里的青少年,可能会静静地想起王绩的“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有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可能会在古人描写的境界中体验孤独,认识孤独,但他并不会感到寂寞。因为他在自己的空间里与自己对话的时候,会明白孤独是生命的责任,只有担起这份责任才能通向成长。青春的海浪需要作为自己的空间的湾,青春的心呼唤独立的栖居,呼唤独处中孤独的成长。
“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日子,我更喜欢无人问津的时光……自己陪同自己,回归真实的自己。”马尔克斯对自我空间中的放松给出了解释——那是一种自由。卸下包袱,脱下伪装,在无拘无束中生活,就能看清那个真正的自我;而认识自我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可是,我们的“空间”却常常被“窃取”。从客观角度看,青少年的课余时间被繁重的作业、各种补习班剥夺,失去了玩耍和探索的空间;从主观角度看,青少年深陷盲目“内卷”和精神“内耗”,丧失了自我陪伴的能力,从而抛弃了自我空间。家长以爱为名的过度干预,社会上“出名要趁早”浮躁风气,以及网络时代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都成为了打扰青少年成长的罪魁祸首。本质上,希望“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是我们对于自由的追求,更是对“被尊重”的渴望。这份自由,是与自己共处,驱散喧嚣、健全自我的机会;是面对自我,反思过去,吸取经验的过程;是审视自身,寻找价值,发现意义的途径;这份尊重是允许我们自己体会学习的乐趣,也放手让我们探索生活的未知;是允许我们失败和受伤,也能等待我们自我疗愈重新出发;是允许我们大器晚成,也接受我们终将平凡。“不被打扰”不是让我们成就自我,而是让我们成为自己。还给我们一份真正的生活!
周国平在其散文《丰富的安静》中写到:“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这里的安静并非封闭自己的沉寂,而是一种自修的智慧,给生活做加法,关注自己,丰盈自己,给精神做减法,退出他人的热闹,外界的浮躁,专注自修。正如《大学》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