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一词,清新有范儿而文意深远,简而言之,文化创意也。按此定义,其外延可谓非常宽广,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创活动驱动和衔接的历史。而由此衍生的文创经济也契合了当前的转型发展需求,有蓬勃盛发之势。
文创产业,除了科技和工业领域,还有更为显性的一脉——文创旅游。这其中就包括许多网红人气景点,还有随处可见的文创公园和文创工厂。
就生活的城市重庆而言,一个地道的重工业城市,受中原文化辐射小,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本不是传统的旅行地。但互联网拉近了时空距离,变不可能为可能。凭借独特的地形特色和“非主流”文化,反而实现了弯道超车,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甚至是现象级的热门旅行地。这其中,首推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抖音等直播软件)的功劳,当然也离不开自身地形和文化的独特属性所产生的标签效应;不可忽视地,也有文创产业助力其中,借势而起。除去传统的旅游景点,游客(尤其是学生族和年轻的上班族)“打卡”最多的,是洪崖洞、弹子石老街、鹅岭文创二厂、北仓文创街区等具有明显文创印记的新晋目的地。而这几大目的地,就选址和构思来讲,均有借历史之名(弹子石老街建在弹子石码头百年开埠之地,文创二厂建在旧时的城市观景制高点鹅岭,乃民国中央银行印钞厂旧址),只不过,历史已沦为配角和噱头,文创才是核心。
重庆最早的文创地乃是南岸的No.18 loft小院。几年前,小院才兴起时,与同窗去那里玩过真人密室游戏。那时,重庆还未在旅游界大火,小院显得清新而潮味十足。如今再去,以为会是游客云集、各路人马各种摆拍,结果发现,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早就萧条破败。小院门口,唯一的一家咖啡馆仍在营业,门可罗雀,客人寥寥。院子里的老式自行车和英文路牌早已积满灰尘、铁锈斑斑。想象不出,这里曾是全城的第一个文创地,与如今鹅岭和北仓的鲜亮喧嚷对比强烈,让人竟然有些伤感。
仔细想想,未盛而衰,却也正常,甚至可以说是必然。打着文创招牌的,其实多为跟风的仿制品,真正的原创并不多。也正因为如此,文创产品非常容易被复制。一批文创产品在迅速兴起又风靡之后,又被随后的文创浪潮所迅速淹没和取代。
文创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与现实应保持一定的疏离感,才能诞生出真正的创意。而文创与商业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让文创产品非常同质化,模仿、媚俗成风,缺乏真正的价值,可谓“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就拿文创旅游地来讲,目标人群以有一定文艺爱好和追求的青年为主,这类人群的特点是青春无畏,但爱新鲜、易跟风。因此,文创旅游地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多偏好轻质,以当下流行的复古工业风、极简性冷淡风为主,搭配绿植和富有情怀的小装饰物,体现自然主义与超现实感。走过十个文创地,九个莫不如此。
商业化促成了文创的繁荣,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质文创产品的泛滥,限制了其持续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目光所及的文创,则多是“伪文创”了。
就重庆来说,本身并非文创诞生和繁荣的天然沃土,但如今的大街小巷,舶来的“伪文创”气息越来越浓,甚至遮隐了城市原本的厚重底色。
也许,重庆的大热本身就是一个爆款的巨型文创产品。有一天,也许也会被更具爆点的其他城市所取代,被来来去去的旅行者所抛弃,再度回归到灰调的工业城市,变回到那座有些压抑和暗色的雾都。本地的我们,留着有关热闹喧嚣的记忆,回归我们熟悉的生活着的那座城市,也好。毕竟,没有无缘无故的来,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