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睡觉时,一直在构思如何写自己的房间。
自己的房间,不是要介绍我自己的房间,而是在这接近30年来的时间里,我如何想要一间自己的房间。但是今天,在听了王慧玲关于“独居是群居的前提”时,我对房间的理解有了别的方向的解读。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从出生也没有自己的房间。家里孩子不止我一个,寄人篱下,留守儿童的日子里,从1岁到12岁,我都是和长辈,或者和姐姐睡在一个屋子,甚至是同一张床上。
印象里亲戚家盖房子时,我指着还在建立地基的土地,说着等房子盖好了,我要睡其中的一个房间,那时候我不知道房子我只是暂住,我没有指定房间的主权。
等上了初中了,高中,一直到大学,集体生活只是让一个屋子里的人变得更多,为了相安无事地生活,你要忍气吞声,不搞特殊化,作为一个集体不许允许有特立独行的地方。
等到终于毕业了,因为没有一大笔可以立马支配的钱,所以选择了和别人合租。
又过了半年,当我出了国,终于可以拥有房子的支配权时,我23岁了。
23岁了,刚刚大学毕业几个月,我怀着一无所有的生活技能,一个人住进了一间房,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一只灯泡,一个洗衣机,一双筷子,一个空调,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求着我去做决定。对于一个来做饭都不会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在异国他乡,语言还不清楚明了的人来说,我以为我是太孤独,现在才反应过来,我只是精神不独立,还不会一个人生活。
对于同事的帮助,对于困境中像我伸出的手,我只能牢牢地握住,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正如王慧玲所说的,我处在一个不能独居的状态里,我没有选择的能力,任何人出现在我身边,我都要牢牢抓住的。
所以五年,六年里,我以为是自己太孤独,所以戒不掉,我以为是灵魂的契合,哪怕是柏拉图式的感情,我也没有勇气割舍掉,也仅是因为我没有精神独立,我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一个人面对生活的主动权,我想要有人一起面对黑暗,面对工作的不顺心,面对我的开心,我的失落,我对这世界乱糟糟的话语,然后一直在原地踏步,没有任何成长。
我想要有一束光,不用我努力,那束光主动照到我的头上,然后睁开眼睛,就是天堂。
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天堂,我只是在想象中,觉得出现一个人,他悉心照料我,他很关心我,他有责任心,他让我值得托付,那我就得救了。但我从没想过,想要得救,只能自己去悟,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去满足,去成长。
所以回忆起来,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没有独居的能力。群居,让我觉得我一直过得很好,也一直被身边的人,被网络上的人,灌输一种两个人才是生活的价值观,差点就把自己淹没在这个甜美的泡泡里了。
从今天起,向内看起吧,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不要寄希望于任何人,只有你自己强大了,对外没有索取了,你才可以纯粹地去爱一个人。小时候缺失的,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现在逐一还给自己,养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