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不只有一个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你们学校对接这么多项目,是不是太杂乱了,没有魂,不聚焦,出不来效果”。同时,这些项目给予方也会觉得:“这个学校的校长怎么看到什么项目都想做,你能做好吗?你有这个精力吗?”面对这两种质疑,其实我曾经在群里做过一次回应,那就是先练“吸星大法”,再练“易经筋”,最后才可能使出“六脉神剑”。可能大家以为我是酒喝多了说醉话,我一向喜欢炮制醉,喝不了酒,其实我更想用行动来回答,很少具体地阐述我的观点和理由。但作为我自己为什么要争取和对接这么的项目与资源,我是有自己很清晰的布局与规划的。我首先要阐明的观点是:我认为这些项目和资源不是多了,而是还嫌少了。因为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在一个很低的谷底等待、徘徊、不知所措、停滞、甚至倒退了很长时间,急需要进行输血式的治疗,而不是开上几副中药慢慢调理,我们是在止血、输血,所以急需要很多的资源和项目引入进来补充、堵漏,恢复元气。
其次是作为一所学校,要敞开大门,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接纳、消化、吸收所有积极的能促进教育发展的因素。关起门来办学要么是夜郎自大,要么是惧怕改变,以求四平八稳,安逸自得在舒适区里慢慢熬成千年老妖。当然,即便作为村小,虽然我们长期的缺乏导致了我们精神的饥渴,但我们在引入资源的时候也要按照有利于儿童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设置底线。不是什么项目和资源我们都不假思索的一味“拿来主义”。我每天上课的时候都会接到这样和那样的电话推送这样和那样的资源,但是不好意思,我们真的不需要。但有些项目我是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为何如此,因为它真的很好,值得拥有和尝试,即便因为种种原因,暂时没有持续、深入的跟上,但我还是念念不忘,以自己的方式在紧紧跟随,从未轻言放弃。为什么呢?这是基于师生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和我们的愿景目标决定的。我们提出要培养“全人”的办学目标,那么实现这一目标的底层基础就是阅读,就是营造书香校园、图书馆式的学校,自然是再多的书我们都是嫌不够的,再多的阅读机构进入我们都迫切需要。有了底层阅读的积累和支持后,我们还必须聚焦于课程,因为学校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教育场所最重要的是向学生提供系统、全面、完备的课程体系,而就目前我国的课程体系架构来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只有国家课程,很少落实地方课程,更谈不上校本课程。如何将三个层级的课程进行融合是目前村小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要融合就必须尝试可在地化、可操作、真动得了的、有实效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始进行各层级各学科课程的融合,因此我们尝试了人文行走课程、茶课程、四季课程,当然我在这儿还必须要强调的是无论你搞什么课程,都不要忘了这个基本前提:“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否则很扯、很虚、很飘。试想,如果连最基本的音体美课一个星期都不上,你说你要搞什么什么课程。我只能按照抖音上的段子:“我信你个鬼”。
然后,所有课程改革、所有的尝试最终要落地在课堂上和活动上。特别是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因为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场域来讲,课堂毋庸置疑占比最高,失掉了课堂这个主阵地,一味的搞活动,就相当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是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牢牢的抓住课堂,把课堂作为主阵地、实验田,精耕细作才可能持续有效。活动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或者说是课堂的另外一种形式,切记为了活动而活动,看上去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结果是一阵风吹过,便不知去向,无影无踪。那么抓住课堂这块主阵地的核心是什么?是师生之间的教与学——教学活动,课堂不仅仅只是空间的存在,它最重要的是空间里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对话、碰撞、共振,没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活动,那课堂就是一个虚幻的空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引入互加计划、途梦、童年一课、洋葱数学这些线上一对多或一对一或定制化课程,同时尝试行读和pbl项目制学习的主要原因。
以上种种,打个比方就是我们在寻找各种机会和资源练就“吸星大法”
问题来了,各位看官可能会问:“你练吸星大法,会不会走火入魔,吸收不了,反而搞得七窍流血。”答案是:会的。那么怎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那就是我要说的再练“易经筋”,所谓“易经筋”最重要的心法就是要变通、融合、调理。那怎么变通、怎么调理、怎么融合,这就必须要打通你的任督二脉,否则吸收的这些内力无法贯通、交汇、融合,造成杂乱无章、忙得手足无措。回到学校和教育的话题上来说,这任督二脉就是你的教育观、儿童观,这两观如果不正或者错了,吸收多少功力,引入多少资源都是事倍功半,徒增忙碌。一切以儿童立场、一切以儿童发展,把儿童放在中央,遵循教育的规律来打通各个项目、各种资源,博采众长,为我育人服务。其实,好的项目和资源背后的教育逻辑是相通的。
当我们吸收了这么多的功力,做了这么多的实践之后,我们的师生就会慢慢成长起来,那他自然就会在紧急关头,在任何场域,根据需要打出属于自己的“六脉神剑”,破解各种难题,真正实现度自己、度他人、度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