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时候,手机弹出新闻说杨绛先生去世了。一个下午朋友圈和订阅号都被这则消息刷了屏。这世上能称为先生都女人又少了一位。
我一直觉得觉得女人被称为先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这是饱含着一种对女性知识分子的敬仰。能称之为先生的女人大抵是从民国时期一路走过来的高级女知识分子。小时候学语文课本,只认识一位冰心先生。后来知道张元和、张兆和、张允和、张充和先生,林徽因先生、然后就是杨绛先生。
那些先生们多少都离我们有一点遥远,冰心先生的《寄小读者》《小桔灯》也是寄存于我们这童年里了。张氏四姐妹和林徽因更多流传的是她们的爱情故事。杨绛先生的文字是影响了我们的青春的。
2003年,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发行,荣登当年图书销量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名是郭敬明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那一年非典,更多的人远离浮躁,呆在家里,重新开启了读书时代。那一年,我二十岁,猝不及防在青年人的价值观里突然闯入了一位年过九旬的老者的声音。封面很简单,古色古香,里面时不时穿插点珍贵的手稿照片。全书字数并不多,排版的行间距也很大。
然而,目光被这本书黏牢,离不开了。
我买下了这本感觉很符合自认为“文艺女青年”气质的书。小心翼翼、无比崇敬地翻看完。说实话,二十岁的我当时感触不是很深,也无太多共鸣。唯一笃定的是,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
大学毕业时候,我没有卖掉它,而是打包寄回了老家。毕业回家的时候还会时不时翻看。直至结婚,我都很难理解书中的那种忧伤而仿佛又看穿都心态。都说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是神,这简直是一本圣经了。
最近几年常常穿出杨绛先生病重的消息。我会搜一些先生说图片和文字来看。因为有家、有女儿,我看到电子书里的手写的女儿名字“圆O”甚至章节标题“我们俩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都会潸然泪下。这是得多强大的内心才能撑起的世界。
先生年轻时候真的好有气场!她和钱钟书先生的组合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爱恋。杨绛先生是一位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一生都爱学习,永不停歇。百岁之后还在家里手抄亡夫钱钟书的书稿。
今天铺天盖地的都是她的佳句赏析。这里就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世人对她的评价。
钱钟书先生说夫人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这是最符合我对杨绛先生的印象的评价。
我很喜欢的作家周国平先生评价杨绛先生为“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我今天想再看一眼《我们仨》的内容,翻了阿圆和爸爸打闹找妈妈告状,他们一家取古道旅行,阿圆如何出生,阿圆最后的日子,我曾经看不懂我杨绛先生的现实梦境分不清楚的状态,那些充满预示的梦境……
我真的看不下去了。那是怎样的一种故作轻松啊!只有做了妻子和妈妈才能体会得到,那回忆里的笑都是后来孤单的痛啊!她说有“我们仨”的地方才叫家,没有了钟书和阿圆的地方只能是客栈了。
钟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一语成谶。他们的阿圆1997年离世,1998年钱钟书先生离世。
从今以后,杨绛先生再也不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了,他们仨终于团聚了……
这以后,世间再无女“先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