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读书的意义之前,我想将读书简单区分成两类:功利性读书和非功利性读书。
功利性读书,比如我们学生努力读书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还有各种考证等,都属于这种。我们为了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期望我们达到的目标而机械地背诵、学习各种专业书、工具书,不可否认我们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但如果只有功利性读书,我们就不能感受到读书的真正乐趣所在,学很多东西也只能“从入门到放弃”。
另一种便是非功利性读书。这也是很多名人在谈读书时所指的读书。这种读书可以让我们暂时忘记世界和烦恼,暂时忘记周遭的蝇营狗苟,不可否认,这算是一种逃避世界的 方式,但它能同时赋予我们重新进入世界的力量与勇气。因为通过读书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只你才经历过,这样糟糕的情绪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才有,自己也不是一座孤岛。有段时间我心情很糟糕,不想学习,活动也不想参加,然后我偶然间遇到了一本叫做《自洽》的书,虽然它算是一本典型的心灵鸡汤,但它的的确确有疗愈到当时的我的内心,给予了我陷入生活泥潭但愿意重新爬起的内在的力量。另外,非功利性读书能让我们有机会和伟大的灵魂对话,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从而培养出谦卑的品质。我们因为无知而去读书,越读越感到无知,就像一个半径不断变大的圆,能够接触到的空白也会越来越多。认识到了这点,我们就能不断遏制住内心的优越感,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别人,而不是狂妄自大。我每次,单单是屏气凝神地走在图书馆的书架中,都能感受到书籍的力量。那这样非功利性的读书有没有必要记住全部的内容呢?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非功利性读书也是一样的,我们不用去记住大段大段的文字,认真记了当然好,不过多数都会成为过往烟云。只要你细心品味过书本中打动你的字句,它们慢慢都会变成你的养分,它们会出现在你的气质里、谈吐上、胸襟中,还有生活和文字里。正所谓“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在这里我想私心推荐几本书,一本是原央视记者柴静的《看见》,这是她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也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记录了非典、北京申奥、汶川地震等),还不遗余力地记录很多值得记录的普通人的故事,包括来到广西大山深处教书的德国人卢安克和轰动一时的药家鑫事件。而且,这本书里柴静的描写包含了她对事情的深度思考,句子很优美但又不是空有辞藻,也正因此让我一度有了成为一名记者的想法。
第二本是我上个学期读的《比句点更悲伤》,这是我偶然在图书馆遇见的,书不厚,但幽默诙谐的句子背后的故事很沉重,是一本刷新了我对死亡教育的认知的书。
第三本是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四本《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这本书对疾病、疫苗、抗生素、脑死亡、麻醉等等常见医学名词都有生动的描述,非常值得看。虽然我们都不是医学生,但是我们一生都离不开医院,阅读这样一本面向普通大众编写的医学科普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医学,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