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真实、客观、公正,尽量不带个人情感。
复盘:回顾目标/结果,评价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回顾结果:清明假期回去扫了两天墓,本以为回去可以看点书的,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看了两篇好文,听了本书——《我决定简单的生活》,但基本上没记住多少,苦逼的是现在处于半感冒的状态,咽喉又疼又痒ˉ﹃ˉ。
评价结果:不满意,学习节奏乱了就算了,但是感冒这事就太坑了。
分析原因:1.看书的事儿,预期过高,认为自己会有剩余的体力再去集中注意力,其实每天扫完墓、吃完饭加上喝点酒,基本上就缴械了,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阅读并且思考,体力果然很重要。2.感冒这事儿,割草时出汗太多,没及时换衣服,又吹了点风。
总结经验:if…than…,也只是知道,并没有践行,如果有应急预案,这些事应该是可以避免的。1.学习节奏:如果太累,就提早休息,早起学一会儿,脑力活动在前,体力活动在后。2.如果户外作业,就带上水和备换衣物,思考可能出现的小概率事件并做出预案。

其他:《我决定简单的生活》一书与当前火热的《断舍离》比较相近,作者是个日本人,跟乔布斯一样,是个存粹的极简主义者。本书兼具了哲学思考和实践方法论,是极简主义者的“行动指南”和“武功秘籍”。
本书思想核心是:所谓“极简主义生活”,就是要求我们尽量排除一切没必要存在的东西,舍弃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包括身边的物品,做事的流程、沟通的环节等等,从而迅速找到应该去珍视的东西,让自己彻底实现“不为外物所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时间会变得更充裕,精力更加充沛,内心更加安宁,身体更加健康,最终真正感受到久违的幸福。
底层逻辑:“你所拥有的东西,其实也在占有你”。你所拥有的东西,占据你的空间、占据你的时间、占据你的精力,因为拥有以后就会开始考虑怎么摆放、怎么管理、怎么选择,什么时候用……一系列的问题,通过一顿折腾纠结之后,个人的意志力已经消耗差不多了,这本来可以用来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首先得承认,人不可能脱离外物而生存,至少你的吃饭、得穿衣服吧。但现在的情况是要吃的美食太多、要买的衣服太多、手机里要下载的APP太多、要学的知识太多……
真的需要吃那么多吗?真的需要穿那么多件衣服吗?真的需要用那么多APP吗?真的需要学那么多知识吗?
什么是必须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其实并没有什么判断标准,作者也在《我想要简单的生活》给出了他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极简主义,这让我想起伯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看了那几个小时的电脑又怎样,不看又怎样,有时间多用来学习不好吗?”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不重要?谁在占据着你的时间、空间、精力、机会……
多余的衣物、多余的朋友圈、多余的流程、多余的知识、多余的……
一不小心,可能就被不重要的事给遮蔽双眼而不自知,敢放弃存量,才有更多的空间去迎接增量。
最后乱入一点,成甲老师所说的“如何跳出低水平的勤奋”?答案是“主动阅读”,即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问自己作者讲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or带着问题去书中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