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鲁国三桓分别是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因为鲁穆公八年(公元前408年)的时候,齐国攻破了孟孙氏的城邑郕城,所以孟孙氏子孙就分散开了。其中孟孙氏的一支后代迁移到了邹国定居。孟子,就是孟孙氏的后代。
孟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372年。那个时期的人有姓、有氏,有名,也有字。今天我们说的姓氏、姓名、名字,都是源于这些久远的规定。孟子是姬姓孟氏,名叫轲,字已经不知道了(后来的人给他编了子舆、子居等)。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并且和孔子被后世并称为"孔孟"。
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在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学生那里学习过(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他自己也从来没有讲过他老师的姓名,却说:"我从来没有在孔子门徒下学习,只是敬仰并想承传儒学(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所以他的老师是谁,从汉代以来就有争议了。
孟子的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就剩下母亲和他相依为命。小时候的孟子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就经常搬家。有一次,他们把家搬在墓地旁边。经常就会有人去世之后安葬在墓地,小时候的孟子就和其他小朋友整天模仿葬礼过程,玩的很高兴。这一天,又有人去世了。小时候的孟子就又去和小朋友们玩葬礼的游戏了。等他回来之后,母亲一边织布,突然对他说:
“轲儿,我们明天搬家。”
小孟轲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要搬家呀?”
母亲说:“你在这里每天都在做什么?”
小孟轲回答:“和小伙伴玩葬礼的游戏。”
母亲说:“这就是我们搬家的原因。”
第二天,孟子的母亲将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的人可比墓地多多了。他就和旁边的小朋友整天学着集市上那些做生意。有一天,母亲出门,看见孟子和小朋友在模仿卖猪肉,等到小孟轲从外面玩尽兴回家,母亲又叫住了他:
“轲儿,你过来,我有话要和你讲。”
小孟轲问:“母亲,您有什么事情?”
母亲说:“你把我刚才收割回来的麻草拿过来。”
小时候的孟子拿过来之后交给母亲。
母亲说:“你仔细看,在这些麻草里有什么?”
小时候的孟子接过来观察之后说:“里面有几株野草。”
母亲说:“为什么野草也长得这么笔直?你知道吗?”
小时候的孟子思考很久,说:“母亲,我再也不贪玩了。”
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说:“我要给你找一个好的环境。”
过了几天,母亲把家搬在了学堂附近,并且让小时候的孟子拜师学习。聪明的孟子很快就学到了很多知识,母亲也很欣慰,觉得终于给他找到了一个好环境。
过了一段时间,小时候的孟子因为学了一些知识,就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了,有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悄悄地逃学出去玩,并没有去上课。
正巧这天母亲去买东西,路过学堂,就顺便去看看,结果老师说孟子今天没有来学习,这可把母亲气坏了,回到家里,母亲看着织布机上的布,拿着剪刀,坐在织布机边等着孟子。
玩的很开心的孟子回到家里,看到母亲这样,就问母亲:“母亲,您拿着剪刀做什么?”
母亲没有理他,拿起剪刀,就将自己辛辛苦苦织出来的麻布剪断。
孟子慌了,他冲上前,问母亲:“您这是干什么呀?这是您多少天的劳动才换来的呀。”
母亲严肃的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匹布一样。你现在荒废了学习,以前的努力也会没用的。如果你现在荒废了学习,你就只能做一些低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并且当祸乱来临的时候你也不会有解决的方法。”
孟子听完之后,说:“母亲,我一定会认真学习,不会轻易放弃。”他将会用一生的行为来完成对母亲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