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己的周围,你被“反向塑造”或者你主动“塑造”了的朋友!
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行业里,是老师在塑造学生。这好像很自然,但更多的时候,曾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我,却更多的时候看到一个反过来的现象:
很多的时候,其实是那些学生在塑造老师。
人是很容易被“ 反向塑造 ”的。你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哪怕你“高高在上”,你还是会反过来被他们塑造。再比如,同样是做销售,卖奢侈品的、卖高档商品的、卖中档商品的、买低档商品的,各自都会被塑造成不同的样子,不信你就观察-千万要小心自己被反向塑造成你原本不应该变成的样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不是空话,这也不应该只被肤浅地理解。
有的时候,无法远离,那就要通过挣扎,时常认真审视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被反向塑造成意外地不好的样子,哪怕有一点点倾向,都要赶紧矫正, 对自己决不手软才对。
认真筛选自己的朋友,很必要 —— 因为他们终究会成为塑造你的一股力量;认真筛选自己面对的所有人,同样必要 —— 因为他们的力量更大,人多势众,生生不息,连绵不绝,所以更要小心,需要更多挣扎。若有可能,要认真选择自己所身处的环境 —— 因为, 地理位置很重要,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为重要。
我理解塑造的意思是指从低水平到高水平,而反塑则是指从高水平/(较高的潜力)变得停滞或者退化。
我想到的一个有关塑造的故事,那是一位学生在天涯上发的帖子,讲述了他自己遇到好的老师,启发,引导,培养和塑造自己的故事。我当时读到这个帖子,非常地震撼,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也能有幸遇到那样的老师就好了,可惜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即使遇到,住到老师家里,将学生带在身边培养,这种模式的教育费用也不是我能企及的。那时候的我,心心念念着能遇到懂孩子,会教孩子的好老师。这篇帖子后来被出版,就是我们读书会即将读到的《人生转轨处》。
后来,我陪着东东读书,东东就是从那时起打下了良好的阅读基础,可以说我塑造了他。
2007年中国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优秀绘本,陪伴东东读书,其实是赶上了绘本发展的大的社会背景。没想到的是,这个过程中,我也被塑造了。
最开始陪伴东东读书,他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喜欢。有时候买了一套网上评价很高的书,他却不愿意听我读,而遇到喜欢的,一个晚上要讲5,6遍,能连续听一个月。我记得旁帝的《小鸡的一千个秘密》,《贝贝熊系列》,《神奇校车》都是这样的书。
为了给东东选书,我开始整天泡绘本网,参加绘本试读活动,读别人的读后感,在qq群参与直播分享。每天学习很多有关绘本的知识,也大量购买绘本。
再后来,我开始读大量的有关绘本,有关养育孩子的书,我也开始写读后感,在qq群做分享,渐渐在绘本网有了一点名气,我的文章,我的分享,竟然开始影响别人。
彼此塑造,是相互成长的过程,是令人开心的事。
再后来,因绘本网的朋友,加入青岛“瑞德父母俱乐部”开始了另一段彼此塑造的旅程。
再再后来,加入图乐园,加速了彼此塑造的过程。现在回头看,自己更多地成为了那位懂孩子,会教孩子,有能力塑造孩子的老师。
塑造的过程比较容易看得清,而反塑却不容易。这是因为从低到高进步的结果显而易见,也是喜闻乐见的。而反塑则是你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能力,停滞和退化是缓慢发生的,这些能力依然存在,某些方面也许还在进步,而且置身其中的时候,我们往往和周围人比,还具有某些优势,我们心底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停滞和退化。因而反塑更难觉察。
笑来老师的例子,也是他看那位仁兄,可是那位仁兄能看到自己被反塑吗?除非是跳出那个环境回头看,才能看得清吧。
我自己被反塑的例子是,硕士毕业进入事业单位,尽管站在科技前沿的互联网技术管理单位,可是我的工作也只是修电脑,维护网络等杂事,刚入职的前几年,单位里也流传着我不像一个硕士的蜚语。我听了自然难过,可我能做什么呢?
主营业务系统是上层单位下发的,系统不好用,也得用,天天提意见,就是没改进。
我试图发挥长处,开发论坛,考勤系统,编写图书管理系统,希望为综合办提供解决方案,可惜单位各个部门人手少,杂事多,综合办无人愿意尝试使用系统,宁愿手工记录。我一个堂堂计算机专业的硕士,沦落为电脑修理工,设备采购员,办公室清洁员,文娱活动组织者,程序测试员……
最初的不适应过去后,我也就平静了,顶着管理干部的头衔,干着扫地阿姨的工作,拿着高级工程师的工资,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就这样十年青春给了这个金饭碗的国家单位。我失去了战斗力,再也跟不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我一眼望到职业生涯的尽头,再也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
现在想想,我在单位的估值远远超过了我的价值,这是我不安的主要原因吧。
反塑力量强大,时时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