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腊八,一年岁末最重要的日子。
关于这一天,每个人都有着小小的盼头,歌里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时候下学回家就盼着爷爷煮的那碗腊八粥,每一口都是寒冬腊月里最暖的安慰。长大后,剥开手里的腊八蒜,每一粒,都是吃进嘴里的酸甜苦辣。
腊八已至,归期不远!掐指一算,还有20余天即可奔赴团圆。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捧起一大碗腊八粥,呼呼喝进胃里,暖到心里。时过境迁,家有热汤暖炉,但人们仍不愿舍弃这小小的麻烦,只因这这小小文火熬成的甜蜜,揭开的是年的序幕。
1 腊八·传说
热播剧《大明风华》里有一个隐形boss,其实与腊八粥颇有渊源,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但很多人却被剧里明太祖朱元璋的扮相结结实实的吓了一跳,他与腊八粥有何关系呢?
相传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补贴家用。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
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史据可考。但腊八节在我国却是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喝腊八粥算得上是各地百姓最传统也最讲究的习俗。
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2 腊八·祭祀
腊八节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从先秦起,人们习惯在腊八节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腊月祭祀之神共有八种,故有“腊八”之称。一为先啬神,祭神农;二为司啬神,祭后稷;三为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四为邮表畷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域的神;五为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六为坊神,祭堤防;七为水庸神,祭水沟;八为昆虫神,祭以免虫害。
古代,人们认为大人小孩身体不好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作为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附上各种传说,实际上,与腊八节关系最紧密就是“年”了,腊八节就是过年开始的标志。
3 腊八·由来
徐珂在《清稗类钞》记载,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
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
在宫廷,皇帝、皇后及皇子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赠腊八粥,并向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煮制腊八粥,此称“佛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如今,腊八粥的材料已经改变,材料一般为大米、小米、糯米、粘黄米、高粱米、红小豆、莲子、桂圆、花生米、栗子、红枣。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故事虽然未必是真的,但是人们对饥饿的恐惧和对丰收的期盼却是真的。
那时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却不能保证衣食无忧,所以,人们把新收的谷物熬成粥,泼洒在门、篱笆上,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
如今,靠天吃饭的日子早就过去了,但是人们祈愿富足的愿望却没有改变。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再寒冷的冬天也有尽头,再难熬的日子也有终点。
文章来源:
公众号丨驼铃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