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楚桥 』
- 1 -
公元810年,对于监察御史元稹来说,是特别悲催的一年。
先是妻子去世,后又与太监对撕,一不留神,就被贬为了江陵参军。
由京官变成小吏,自然郁闷之极。到任后,元稹疏于政务,整天埋头创作“新乐府”。
这天傍晚,正在练笔的元稹,突然听到了敲门声。
门外是个青年,一身风尘,满脸疲倦。
青年朝元稹拱了拱手:“在下杜嗣业,诗人杜甫之孙……”
元稹一愣:“杜甫?好像……听说过,有这么个人。”
杜嗣业继续介绍:“祖父酷爱诗文,潦倒一生。身后所留,仅诗千首。仙去四十余年,至今尚未安葬。”
说到此处,已泣不成声:“小可沿途乞讨,欲将祖父遗骨迁回故里。路经此地,特向元大人讨篇墓志铭。贸然打扰,还望见谅。”
深深鞠了一躬后,杜嗣业便将祖父的诗集交给了元稹。
听闻杜甫是个落魄文人,元稹连忙答应:“你且歇息,我自当尽力。”
杜嗣业连声道谢,跟着下人离去。
“这年头,文人真特么不值钱啊!”像是在感叹杜甫,又像是在说自己,元稹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翻开诗集看将起来。
这一看,却像吃了炫迈,根本停不下来,元稹时而拍案,时而扼腕,一整夜都在赞叹、赞叹和赞叹。
他惊讶地发现,杜甫的诗歌造诣,不仅甩了同期诗人好几条街,最关键的是,其“安史之乱”后的作品,更是将现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这与自己和白居易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的宗旨,竟出奇的一致。
合上诗集,元稹便拍了几首杜诗,更新了朋友圈,@白居易、李绅和刘禹锡:看,这才是我们的大旗!
然后,蘸墨铺纸,写下《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对杜甫的诗歌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评价: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 2 -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
杜家“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历代祖先中,最让杜甫引以为傲的,是文武双全的远祖杜预,还有位列“文章四友”的祖父——杜审言。
这个杜审言,比才气更有名的,是他的傲气。
他曾当众宣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意思是,他的文章超过屈原、宋玉,书法胜过王羲之。
好吧,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
杜审言进士及第后,第一次写完公文交给上司审核,就对身边的朋友说:“苏大人见识了我的文采必会羞愧而死。”
要知道这位苏大人也是“文章四友”之一,九岁能文,颇有才名,一首《正月十五夜》,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就好比一个职场菜鸟,刚交了一份项目报告,就发个朋友圈,说老总一定会升他当主管,顺便还@了公司全体人员,简直狂妄到了极点。
据说杜审言临终前,同时代的大文豪宋之问等人前去探望。
杜审言睁大眼睛将他们看了个遍,叹息道:“有句话必须对你们说,否则我死不瞑目”。
大家以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都在洗耳恭听。
杜审言继续:“因为我的存在,大唐文坛一直没有你们的立足之地。现在我快要死了,你们总算熬出头了。”
弄得在场诸人瞠目结舌,哭笑不得。
- 3 -
身处“开元盛世”,又生在一个好家庭,杜甫虽然有点小顽皮,上树,爬墙,摘枣,偷梨: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百忧集行》
但他的骨子里,却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自信,从容,多才多艺:
七岁时,即作《咏凤凰》,语惊四座。
善书法,通音律,小小年纪,便与岐王李范、大臣崔涤、宫廷音乐家李龟年等一众名流,交往甚密。
洛阳有个诗人叫王翰,就是写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那位,高中进士后,曾借着酒劲,给当朝的诗人逐一排名,得出了“王翰位列第一”的结论,引发文艺界的一致封杀和共同抵制,其狂妄程度可想而知。
就是这样一个牛人,在看过少年杜甫的诗歌后,居然竖起了大拇指,频频找其论诗,甚至专门搬到杜家附近,成了杜甫的近邻。
作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小杜经常会被坊间的大婶追问:“你这么有才,妈妈每天要陪你做多久的作业啊?”
杜甫只是淡淡一笑:“开什么玩笑,我靠的是天赋,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
果真系出名门,说话这么牛气,一听就是杜审言的嫡孙。
眼前没有苟且,自可追求诗与远方。
公元731年,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
期间,他还回到洛阳,参加了科举考试,没有及第。
但年轻气盛的杜甫,并不在意,总认为来日方长,迟早会光芒万丈。
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杜甫接着上路,前往齐赵,继续逍遥游。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壮游》
“来呀,快活呀,反正有,大把时光……”,快乐的杜甫,边走边唱,除了写下山水名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他还结交了太白诗仙: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对于这位李白,杜甫甚是崇拜。分开多年后,杜甫一直有诗相赠。
虽然李白也写诗回应,但数量明显要少、频率明显要低,这让杜甫后世的粉丝,一直愤愤不平。
- 4 -
公元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
接到这一消息,杜甫的内心是喜悦的。
已过而立之年,诗名虽盛,阅历渐深,但未有功名,终归无法安身立命。
没想到,考试的结果一出来,杜甫的内心却是崩溃的。
主考官是宰相李林甫,此人位高权重,却从不考虑江山社稷,只为三件事操碎了心:有没有人比我更有才,有才的人会不会进朝廷,进了朝廷会不会碾压我的前程。
于是,便趁着主考之机,搞了一件极为荒唐之事。
当年,李世民站在城楼上,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心里十分得意,对身边大臣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言下之意,世间英贤,皆为我所用,朕的江山,谁都撼不动。
在他的推动下,所有的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都不惜奋斗终生,后人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这次考试结束,李林甫却向皇帝报告“野无遗贤”,意思是吾皇比太宗更英明,民间再也没有被遗漏的人才。
当时的唐玄宗,正和杨玉环爱得死去活来,没时间细问此事,竟也相信了老李的奇葩说。
就这样,那一年的科举考试,举国上下,无一人被录用,真特么滑天下之大稽。
再次落第,杜甫倍受打击,无颜再回故里,只得流落长安街头,频频出入权贵之门,想通过行卷干谒,来谋个一官半职,却处处碰壁,不能如意。
有时候,杜甫也想一走了之,学着李白的样子,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写神仙诗。
但想起自己显赫的家世,还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鸿鹄之志,便心有不甘,一直滞留长安: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公元751年的正月,玄宗皇帝连续举办了三次盛典: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
杜甫赶忙蹭上这个热点,一口气写下三篇《大礼赋》,收获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玄宗读后,甚是满意,专门给杜甫一个机会,让宰相考量他的学问。
然后,杜甫就满心欢喜地等待分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对于这样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朝廷与皇上,杜甫依然心存幻想,做了多篇诗赋,四处行卷,仍是一无所获。
此时的杜甫,已年届不惑,贫病交加,饥寒交迫,“寒热百日相交战”“敝衣何啻联百结”,但赤子之心,依旧火热。
“开元盛世”后的李隆基,开始陶醉于自己的政绩,变得膨胀、贪功且好战。一时间,大唐边境烽烟四起,战火不熄,繁重的兵役,让许多家庭破碎支离。
自顾不暇的杜甫,对此唏嘘不已: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兵车行》
加之杨氏兄妹把持朝政,骄纵荒淫,百姓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被杜甫写进了诗歌里:
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
公元755年,四十三岁的杜甫,终于迎来了第一份正式工作——河西县尉。
这是一个非常卑俗的职位,品阶低下,日常不是“拜迎长官”,就是“鞭挞黎庶”,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杜甫同志,毅然决然地辞去了这份差事,改任左卫率府胄曹参军。
名门之后,竟成了一个兵械仓库的看门老头,迫于生计的杜甫,只得戏作诗句,权当诉苦:
不做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官定后戏作》
- 5 -
上任前,杜甫决定去趟奉先,探望妻儿。
星夜兼程,一路风尘,杜甫尚未进门,就听见妻子嚎啕大哭的声音,他那不满周岁的幼子,竟被活活饿死。
作为一个官N代,杜甫不用服兵役,也不用交租纳税,生活尚且如此艰辛,普通的黎民百姓,该是何等的绝望与死心。
再看看沿路的大小官邸,却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想到这里,杜甫拍案而起,写就了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所忧所感,所闻所见,一一录入字里行间: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
河北被占,洛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带着杨玉环,仓皇逃窜。
正在鄜州(陕西富县)羌村避难的杜甫,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便前去投奔。
半路上,杜甫被叛军抓住,押往长安。所幸官职低,名气小,并没有被关押。
就这样,战火纷飞中,杜甫又一次滞留长安,进退不能,出入不得,每天都眼睁睁地看着安禄山的部队,在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刀光剑影中,杜甫逃出长安城,九死一生,终于赶到凤翔,见到了登基不久的新皇。
唐肃宗见其衣不蔽体,满身伤痕,着实感动得不轻,遂任命其为左拾遗。
专司讽谏的拾遗,遇上忧国忧民的杜甫,不用掐指,也能算到结局。
很快,杜甫便因为仗义执言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亲。
当跋涉千里的杜甫,回到羌村,推开家门,妻子和孩子们都在原地发愣,半晌没有反应。
兵荒马乱、音信隔绝的年月,还能见到杜甫活着回来,一家人悲喜交集,相拥而泣。
闻讯而来邻居,也挤满了墙头,无不感慨叹息。
夜里,夫妻俩相对而坐,恍若梦里: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羌村》
从羌村返回后不久,杜甫就被唐肃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谪迁途中,满目疮痍,年近五旬的杜甫心痛不已,写下著名的《三吏》和《三别》后,便辞去官职,几经辗转,避难成都。
- 6 -
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杜甫于浣花溪畔,建起了—座草堂,总算有了安身之所。
生活自然十分清苦,全靠素菜草果度日。至于草堂,遇上大雨,则无法居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身在川蜀的杜甫,仍是一如既往地忧国忧民,自己住在棚户区不算甚,天下苍生最要紧。
当听说朝廷收复河南河北之时,屋不遮身、食不果腹的杜甫,竟然比摇到了安居房还要高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好在邻居都非常敬重这位老人,经常送来慰问品。
有送红樱桃的,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也有送时令瓜果的,倾筐蒲鸽青,满眼颜色好。
这样的生活,杜甫很是知足,每次收到馈赠,他都要写诗庆祝,顺便致谢。
闲来无事,他也会带上妻子儿女,泛舟,下棋,品品茶,榨榨甘蔗汁,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一时兴起,还会逛逛蜀地的名胜风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这应该是杜甫中年以后,最稳定的一段生活,心情自是不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甚至,偶尔还会在家中“大宴宾客”。
没有什么可口饭菜,杜甫便费了好大的劲,从河里捞上一条鱼,亲自下厨烹饪。
开膛蒸熟后,又借来甜面酱炒熟,加入葱、姜和汤汁,用面粉勾芡,趁热浇在鱼身上,最后再撒上香菜。
客人们都觉得异常美味,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
杜甫很是得意:“我的原创,尚未取名呢。”
大家纷纷出主意,浣溪鱼、草堂鱼、杜甫鱼、纯天然无污染深河有机生态野生鱼……
杜甫摇头:“我历来仰慕陶渊明,这鱼背覆有五颜六色的丝,很像柳叶,就叫五柳鱼吧!”
由此,五柳鱼便成了川蜀的一道名菜,流传至今。
- 7 -
但是好景不长,严武病逝,杜甫只得离开成都,漂泊至夔州(奉节)。年老体衰,无依无靠,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公元768年,思乡心切的杜甫,决定乘船出川,一路上缺衣少食不说,还经常遇到兵匪作乱,几度改变航线,硬是在船上整整漂泊了三年。
770年,杜甫遇见李龟年,写下了名作《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一年,也是杜甫凋谢之年。
四月,杜甫前往郴州投靠远亲,途径耒阳,遇水被困,十几天没有填饱肚子。
当地县令久仰杜甫盛名,便亲自驾船,前往救援,并设宴款待。没想到,这竟成了杜甫生前最后的一顿饱餐。
是年冬天,杜甫在岳阳附近的一条破船上逝世,终年五十九岁。
即便是在人生中的最后两年,杜甫仍然笔耕不辍,留下了多篇经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 8 -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有唐以来,文人墨客,灿若星河,能当得起“伟大”二字的,并不多。
杜甫诗艺精湛,语言精炼,格律严谨,沉郁顿挫且兼备多种风格: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
——秦观
“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杜甫笃信儒学,终其一生,不论“达”与“穷”,均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家国情怀,感人至深:
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苏轼
虽自嘲“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杜甫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到了明代,终尊其为“诗圣”。
杜诗内容丰富,时代感强,政治倾向鲜明,真实而精准地反映了李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又被称为“诗史”:
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孟棨
这便是杜甫,名不朽,诗千古: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如需转载,请联系简书版权经理sherry时芽
更多精彩故事,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