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只是有的家长在教育方法上,有些欠缺或不当,使得自己的教育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经常听到有家家长抱怨,与孩子沟通越来越难了。
当我们不断地给孩子提建议的时候,孩子却越听越烦,越听越燥,为什么父母说的话,孩子听起来都变成一种谴责?
其实,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当你不断地跟别人讲:“你应该怎么做”
“你可以试试什么”
“你为什么要这样弄呢”
对方听了都会觉得不舒服,特别是自尊心强的人,听了会觉得你在指责我!
有句话讲得特别好,“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誉人言。”
意思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高兴和生气的时候,更加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大了,不愿意跟我们讲心里话了,和爹妈之间言语矛盾越来越多了,可是他们却忘了,这里面大部分都是因为自己的缘故。
有时候,父母一开口就带着情绪,不是挑毛病,就是下命令,批评得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孩子听得战战兢兢、一肚子委屈。面对孩子的不成熟,作为一个成熟的家长,言语之间要有成年人的理智和智慧。
如果孩子能把你激怒,那说明你的水平跟孩子一样,甚至不如孩子。
这样的家长,根本没有资格去帮助孩子成长,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你年龄大,经历多,人生经验更丰富,本应该比孩子更懂得沟通对话的技巧,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却选择了和孩子一样的方式,用情绪沟通。
家长在任何时候,对孩子都要保持平静和理智,不应该在情绪中处理问题。
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感情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愿意自我成长、蜕变,而是不停的抱怨孩子的缺点。
而孩子在对待父母的感情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从未在父母身上体会到理解、包容,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成长的快乐。
和孩子沟通,是门学问,怎么才能潜入内心?如何才能达到情感共鸣?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注意沟通时的语气。
1. 避免评价语气
父母都爱评价孩子的方方面面,而且他们往往都在心理上占据高地,一开口就不自觉的拉开对话距离,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抗拒。
2. 避免指令语气
指令性的话是最糟的沟通方式,是对尊重的践踏,指令语气的压迫性,往往带来孩子的抗拒心理。
3. 避免唠叨式语气
唠叨是发牢骚的表现,唠叨语言模糊且逻辑不清,往往大人说了很痛快,孩子听了很痛苦。
4. 避免暴力语气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用暴力语言责骂,诋毁孩子,往往孩子表现的自卑、无能、不自信,孩子会有挫败感,心理伤害很大!
5. 避免冷模式语气
心理研究显示,经常对孩子说话冷漠,哪怕言语不过激,也会让孩子逐渐形成消极的负面心理,产生冷淡、忧郁的性格。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感觉孩子说话冷漠,没有好脸色,其实是父母谈话方式中,潜移默化的结果。
特别提醒:
如果孩子长期被唠叨,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以及逃无可逃的处境,他们就会启动“选择性失聪”来保护自己。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应该是宽容、宽松、宽厚的,而不是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画脚。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 ,你今天和孩子交谈的方式,就是将来孩子和你相处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也是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建立者。
如果和孩子缺乏沟通,无法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成长,各种心理问题就会接踵出现。
心理上的影响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造成亲子间的冲突与矛盾,而这些又会反过来影响亲子沟通,形成恶性循环,使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变成了无用功。
控制沟通时的语气,就是在控制沟通时的情绪,情绪平和了,才能更冷静的处理问题,进而平复孩子的情绪,达到有效沟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