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伊始本计一日一随笔,然前时忽逢心境乍变,至中途便断了,到如今方算好些了。
依旧是点题,语出李义山无题,前些时仗着自己些许愚见,妄论了一把宋词。
现而今倒有时想提提唐诗,相比于宋词,唐代诗人多如过江之鲫,哪怕是刘希夷张籍这等青衫落拓之士,凭着一首水晶绝句也能名世千年,对于那些冠盖满京华的大才子,至今见句便见斯人风华........真正字字珠玑的亦是寥寥。
而李义山便是其中笔者相当倾慕的一位,说也奇怪,对于宋词,我大多记得是是整阙,而唐诗,记得的大多是散句。
当年背过数十首李义山的无题,如今早已淡忘,只记得些许散句。
标题这句便是那首无题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虽然这首无题里我记得还有一句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玉溪生诗中少有直抒胸臆之句,这句算是例外了,直类于相思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我知道这个溪字打得不对,我一向不太喜欢错别字,但对于生僻字倒算不得较真,不喜欢以始终以同一个名字称呼一个人),
义山诗大多朦胧凄婉,缠绵缱绻,大多人或许喜欢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哀艳伤感的句子,这种句子像是朦胧的山水画,皴法中便透出意境深远,感染观者。
但我更偏好那种古韵深远的句子,同是用典,义山比稼轩就高了数筹,他的典故用的像是精心雕琢的玉佩,初见只是惊艳,但若细细咀嚼,便可领会匠人的精心巧思和那清词丽句下掩着的忧伤哀郁。
就解标题此句,前半句是楚王巫山云雨,其实高唐赋里面楚襄王对宋玉说这件事的时候用的是先王,但千古文人一知半解就以讹传讹,便成了襄王与巫山神女云雨之事,本是神话中的风流韵事,却不过一场幻梦,一场春梦,梦醒时依旧只影长伫,而小姑的典故就出自乐府诗的神弦曲•清溪小姑歌,唐诗承自南北朝乐府,典故也很多来于其中,其实呢,乐府诗有的晦涩难解,有的又极其直白,比如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感觉就是简单的在讲一个道理,神弦曲讲的是几位神仙,可能也是这里最早提到这几位神仙,也就是下了个定义,我当年抄录神弦曲的时候,有两首印象较深,
一首是白石郎,
白石郎,临江居。前导江伯后从鱼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读完后我蓦然发现古人真太淳朴啊,今人说什么菩萨啊,佛祖啊,都什么七步生莲,菩提树下证道啥的,几本佛经讲他们的故事,而这个神仙只有一个特点——帅,古人仅仅靠帅就可以定义一个神仙了,一个人只是郎艳独绝,住在江边就可以成为水神了,看来对美貌的崇拜已经流传千年了,再看看这个形容,积石如玉,列松如翠,这点我起初一直无法想象是帅到了什么程度,后来想想不就是超自然吗,自然风光虽好,不及君容颜绝艳,看似浑然无关的描述,却描绘出了一位绝代风华的仙君。
另一首就是清溪小姑歌了
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这个就更神奇了,这个仙子的特点只是住在水边,独居周围没有男人而已,后来再想想这不就是大多数人对江南水乡美女的最基本憧憬吗,临水而居,守身如玉,不知金老先生塑造小龙女的时候是否也是想到了这一句。
但小姑居处本无郎啊,这就有了一种自讨没趣,求而不得的感觉了,绝代佳人如神仙般不食人间烟火,既然你把她当作清溪小姑般的女神,自然该知道小姑所居,独处无郎,又为何认为她会为你破例呢?又何必像个登徒子一样徒扰相思呢?
所以最后一句李义山交代了原因,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是啊,早知无益,奈何心动,我喜欢你,与你无关,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面对这么一个女子,于是义山的惆怅成了清狂,甘愿放下柳下惠的风度,做一回狂且,可依旧是一往情深,了然无益罢了。
两个典故,承前启后,便韵有书不尽,道不完,说不出的忧伤惆怅,朦胧清冷,美感顿出,境界始生。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千古情事,出不了一个痴字。
最后附一首自己写的无题
东风有意驱白雪,白雪偏解落百花。
秦筝楚弦拂清曲,凌霜傲雪任白头。
远书欲寄无雁踪,尺素怀瑜几重波?
向来山水惆怅处,独余孤影钓泠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