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认为酒养身又养心,现代人却认为酒伤身?

在我们的文化里,酒文化强调的是“我”与外界——人的关系,在饮酒过程中“观物、识人”,以此获得自我的提升。所以古人常常把饮酒当成一种仪式。

我们现代人通常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的工具,却忽略了酒最本真的东西。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

所以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之道,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酒养身的呢?

首先是“勿强饮”,即不过量。

但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

“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换句话说,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应该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

三爵,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其次是“勿空腹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

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等食物。

再次是“勿混饮”。

多种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这一点很多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古人注重饮酒礼仪,把饮酒作为一种仪式。古人饮酒优雅而缓慢,很注重节奏,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情趣,他们在饮酒中秉诗作赋,并产生了很多千古绝唱。与此同时,通过这种仪式,可识人。

中国饮酒,自古非常讲究礼仪。早在先秦,《礼记-乡饮酒义》就规定:“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各个朝代各有特色。但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礼数:

一、未饮先酹酒

酹,指洒酒于地。在签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仪态恭肃,手擎酒杯,默念祷词,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

二、饮中应干杯

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

三、酒令以助兴

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它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品位。

通行的情况是:与席者公推一人为令官,负责行令,大家听令;违令者、不能应令者,都要罚酒。

中国酒文化,其实质是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期间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

通过对古人饮酒的了解,或许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酒并非是酒精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与人灵魂的交融,以及识别“我”与“世界”的关系。

古人的酒文化,绝对是“养身又养心”的,虽然现在很多仪式之类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但其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中国酒文化,其实质是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期间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通过对古人饮酒的了解,或许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酒并...
    周樣阅读 1,554评论 10 18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马上冬天了,期待明年的春天,带着妹子约两三朋...
    ryys_1122阅读 157评论 0 0
  • 每天加班到九点以后,每周上六天班,连续两个多星期以后,我有了时间空闲来写这篇文。 加班的那十多天,完全没有生活。经...
    xuanll_Modix阅读 291评论 0 0
  • perryn阅读 410评论 0 0
  • 我看见过一点两点三点四点五点的北京城 我经历过空荡的地铁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瞬间挤满了人 我感受过车水马龙的大街和...
    深海微时阅读 21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