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正是人们认为的无用之人,成就无人敢想之事。
——《模仿游戏》
首先我想说,由本尼和奈莉莉主演的《模仿游戏》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之一。无论是该影片的深度,叙事结构都堪称完美,里面几乎没有多余的镜头,演员演技炸裂,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有着其使命推进情节发展。
并且,《模仿游戏》后劲很强,我看完后很久都没缓过来,一直沉浸在情节中(所以一个小时后我又把那几个精彩情节重新看了几遍,现在我在看《模仿游戏》的纸质书,也就是阿兰·图灵传。)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它用了蒙太奇的方式,将图灵年少时期,图灵在二战期间破译密码时期,二战结束后图灵接受审判三个时间线索贯穿在一起。当然,开始时会感觉到有一丝混乱,不知道纷繁的情节到底是回忆还是未来,但到结尾处一切都恍然大悟,这种叙事结构堪称精妙。所以我想,小说是否也能用蒙太奇的方式,或者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线打乱在一起(形成时空重叠)。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就深有此意:“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话包含三个时间维度,堪称经典。
以下对于《模仿游戏》情节结构的深入,内容摘自于知乎-阮珀(有删改)
1.电影这种表达方式由于自身特点以及受众观影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表现科学理论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缺乏有效的正面直接表达方式,所以无论是之前的优秀案例《美丽心灵》,还是同期的作品《万物理论》,都将重点放在了人物的感情生活方面。《模仿游戏》则很是机智地选取了“破译恩尼格码”作为主要的故事情节,同时狡猾地将故事内核改为了图灵与克里斯托弗的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
2.对于电影本身来说重点就在于如果不仅是二战最后的胜负问题,连”怎么破译恩尼格码“这个难题也在影片一开始有了答案,那观众就很难产生共情和紧张的代入感情绪了。所以必须设置悬念,让图灵带领这观众慢慢去发现恩尼格码的破解方法,让最终成功的喜悦与激动在前期一次次的失败中发酵和酝酿。
3.主线任务已经确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分阶段的设置一些小的关卡冲突,让观众沉浸于一步一步解锁任务的快感里,不要想起自己是其实有历史过来人的“上帝视角”。
4.首先作为来自时间压力具象化的人物,被选作反派的是丹尼斯顿指挥官。从二人第一次见面开始,丹尼斯顿就流露出了军人的傲慢和片面,并且屡次直接表达了对图灵的不满,甚至于后来在克里斯托弗第一次运行无果的情况下试图赶走图灵,拆毁克里斯托弗。将其定义为片中的反派人物并不为过。
5.与人斗,总是其乐无穷的。作者为了将图灵塑造成为一个不被周遭所理解的孤独的天才,更是将图灵的性格进行了大幅修改,由原本一个幽默风趣、恃才傲物、强势而又乐观的人,变成了一个木讷自我、不善交际的怪咖。
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在于让图灵与原本事实上从始至终非常友好的同事关系经历一个从被误解到被认同的转折过程,增加故事的曲折性;另一方面图灵解决与同事冲突的方式在于女主角克拉克的介入,让身为女性的她与图灵走得更近,也为后来关于图灵同性恋身份的故事打下伏笔。
6.面试翻转,书信首相,同事关系的低开高走,完工的机器从第一次运行的失败,到最后通牒截止前灵光一现峰回路转,以及成功破译之后为了大局的隐忍。占据全片一半多时间的主线故事讲到这个份上也称得上跌宕起伏了。然而,为了让图灵的世俗成就与感情秘密产生联系,还需要除此之外的两条暗线。
7.全片一开始的时间线,并不在二战时期,而是1951年的曼彻斯特,观众通过一名警察的视角第一次看到了这个举止怪异的科学家。产生了全片第一个疑问:”阿兰·图灵是谁?是苏维埃的间谍?还是英格兰的英雄科学家?“观众同这位虚构的警官一起,去了解图灵,叩问图灵,试图去揭开他极力隐藏的,到底是丑陋的秘密,还是纯粹的理想?
8.问题的答案与故事的意义,都写在了第三条时间线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图灵的少年时代,对一个叫克里斯托弗的男孩萌生了一种超越友谊的情愫,却最终败给命运的捉弄,还未来得及一诉衷肠,便早早天人永隔。克里斯托弗成了困扰图灵一生的咒语,是他给了他第一把进入了密码学的殿堂的钥匙,他却不得不穷极一生之力在另一个世界苦苦追寻他的身影。
9.原来这个单词才是解开图灵一生之谜的提示,要了解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也更要看看他都做了些什么,而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三条线索螺旋交错,图灵的生活与事业就这么完成了互为表里的构建。
至此,一明两暗三条线索,大大小小数十个悬念和冲突,细节处理也基本到位,最终的观影体验可谓行云流水。
然而,这部电影也有不足之处,看了这条评论(匿名),我才知道为什么《模仿游戏》在知乎上只有7.8分。但是,这一切都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因为我从未看过如此完美的情节冲突设置,逻辑严谨一环扣一环......好吧,以下是正文——
承认电影情节感人的同时,必须指出情节大多虚构。作为数学工作者,这里的一些「鸡汤」甚至让我感到一丝污辱……
电影表现图灵一己之力从头设计并亲自制造解码机。其他数学家和工程师,特别是波兰数学家Marian Rejewski的开创工作完全没提。他和另两位波兰数学家Henryk Zygalski及Jerzy Różycki在战前就开展研究,首次采用纯数学方法,并破译了 Enigma,波兰沦陷时将技术分享给盟军。1979 年的电影Sekret Enigmy就是他们的故事。之后纳粹增加了 Enigma 的复杂性,图灵的贡献是改进波兰人的技术,大大加快破译速度,应对升级后的Enigma。Harold Keen是主持建造机器的工程师,工程前后涉及成百上千人的参与。
图灵被塑造成书呆子式的自大的天才,周围是愚蠢的配角。这一昧迎合大众对数学家和科研人员的成见,完全不是真实的图灵,也不是真实的研究团队。和许多优秀的数学家一样,图灵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幽默、平易、讨人喜欢。
The Imitation Game fact vs. fiction:
How true the new movie is to Alan Turing’s real-life story.
指挥官Alastair Denniston被黑得太惨了,据称其家人已经对电影采取措施。
Portrayal of Imitation Game 'baddy' is
inaccurate, says family
影片号称基于传记「Alan
Turing: The Enigma」,但其实对传记进行了大幅改动。维基上还有一个虚构情节的列表。当然「电影是电影」,如果你没信电影情节,当我没说。这里的答案给我的感觉是许多人已经深信电影是真实的……甚至还有人嫌「过分尊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