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的"人生海海"据说是作者本人酝酿了八年的写作转型之作,麦家在国内被誉为“中国谍战之父”,他之前所写的谍战作品“解密”、“风声”、“暗算”、“刀尖”等都被一一搬上了银幕,也曾受到过热捧。莫言说:“如果一个作家能够创造一种类型的文学,这个作家就是了不起的,那么麦家应该是一个拓荒者,开启了大家不熟悉的写作领域,然后遵循着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的最经典的方法来完成了它,所以他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并获得批评家的承认和好评。”
“人生海海”是我的第一本麦家入门书,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成,故事叙述完整,书中通过描述爷爷、父亲、小瞎子、保长、尤其是上校(太监)等主要人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所做出的选择,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写的是一个在时代变迁中人物的命运,悲欢离合,阴晴冷暖,人心变幻莫测,美与丑,善与恶,德行与恶行。“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人生的厚度,沧桑的岁月积累”。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这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麦家自己说:“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
有人说过: 好的文学里没有好人与坏人,有的只是生命的不同状态。文学不能投射,文学作品里的第一人称,你要认同他,他才会感人,可你一定要在若即若离的状态。如果完全投射进去,就不会是好文学;可完全不投射,也显得你很无情,最好是在同情和无情之间摇摆。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无情,也没有办法完全同情,能保持在两者之间游离才是最佳状态。
那么,如果以此标准来评判这本书,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却不失为一本画面感极强的大众通俗文学类小说。小说中说:“人生海海,敢死不是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你要替我记住这句话…。” 我认为在中国,“好死不如赖活”本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头禅,难怪这样的语言博得了众读者的一致喝彩;此种语境何需费神去记,赖活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经过权衡后的个人取向,即使去选择死一回恐怕也难以找到更好的借口,以此而论,逃避死亡的勇气是否比“敢死不是勇气”更为勇敢?这值得商确。
尽管人生海海,殊不知平原忽兮路超远,残酷的历史和现实并不能洗涤深重的罪孽,撬动我这一代人的深层记忆并非难事,遗憾的是麦家的“人生海海”在最后第三部对苦难的记述通过话外音(报纸上说)添加了太多类似于鸡汤的刻意渲染,强烈的画面感无疑削弱了想象的空间,当想象空间不存在的时候,消除这种幻灭感的最佳选择是将此书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