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 阅读笔记 (简书编辑太难用了,图不插了)


01 此书作者

出生于意大利,长大后移民到了美国,是匈牙利籍心理学家,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他和马丁·赛利格曼是好朋友。 马丁·赛利格曼是谁?就是写幸福五部曲,提出“习得性无助”理念,在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那位男同学。 接下来说书的内容。 分成三个部分来说哈:

                第1部分:幸福是“心流”的状态。

                第2部分:如何获得“心流”?

                 第3部分:主动培养心流。

02 幸福是“心流”的状态 从3个小点来说哈:

2.1 幸福是一种状态

幸福是一种状态 首先,抛个问题:你觉得人生的终极追求是“幸福”吗? 如果回答Yes,恭喜你,你是正常人类,哈哈哈哈,我也这么认为。 接着,继续问:那什么才是人生最终极的幸福呢? 如果反应懵逼,再次恭喜你,你真的是正常人类,我也答不上来。 幸福没法度量,怎么样才能衡量,只能通过问,是一件很主观的事儿。 作者定义: 幸福是我们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儿,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和安宁的状态】; 幸福是一种状态,不是人生主题,只是附带现象。

2.2 精神熵和负熵

精神熵和负熵 作者认为,幸福是一种好的生存状态,要同时兼顾生理需求和精神系统中的秩序(人类的意识系统)。 这里暂不讨论生理需求的因素,主要说后者:人类有超大的意识系统,意识系统需要秩序,无序时,人就会焦虑烦躁。 那意识系统的秩序,怎么弄呢? 作者从“大自然的秩序”来说,引用了物理学里面“熵”这个概念,分“精神熵”和“负熵”。 大自然中的大多数运动都包含能量转化,符合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能量守恒和熵增定律; 第1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就是发生的只是转移,总能量不增不减。 第2定律:低温物体能量无法传到高温物体;能量转化过程中有耗损;自发过程中,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也就是“熵增定律”。“熵”是度量混乱程度的一个单位。 举例子。 比如:一间空屋子,没人的时候,很有序,屋子的“熵”很低,随着人员搬进来后,家里的人物件越来越多,会越来越无序,此时,屋子就经历了“熵增”。 所有物体经过能量转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熵增”的情况,会越来越无序,但【生命现象】是个例外。 举例子。 比如:光合作用,混乱无序的阳光+空气+二氧化碳,通过植物作用,变成有秩序的营养。 生活中,人在情绪上很容易熵增,也就是“精神熵”,意识会非常混乱无序,会特别焦虑烦躁,感到痛苦。相对而言,“负熵”就是意识系统非常有序,不会感到焦虑。 举例子。 比如:互联网时代,每天的信息量特别特别多,公号文章很多,来不及看,要学习的课程很多,来不及看,新事物越来越多,要关注,每天的信息流就跟洪水猛兽一样飞扑过来。 “精神熵”的人,就会感觉特别焦虑,信息很多,脑子里信息一团乱麻,信息很多,要学的很多,但不知道学什么,特别乱。 “负熵”的人,不会焦虑,信息虽然很多,但是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懂得筛选自己需要的,功利性的去学,井然有序。

2.3“心流”的状态

 心流的状态 心流就是指注意力集中,非常忘我的一种状态,也就是“最优体验”; 书里引用攀岩专家的话,来描述这种感觉: 就是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不断逼迫身体的极限,直到发生隐隐作痛,回顾自身时,满怀佩服的那种感觉简直无法形容,会带给你狂喜和感动。 举例子。 比如:牛顿的一个故事,某天,他要拿锅煮鸡蛋,拿手表掐时间,结果因为脑子里面再思考一些科学公式的事儿,导致他把手表放到锅里煮了,手里拿着鸡蛋算时间。 比如:你非常喜欢打篮球,参加一个篮球锻炼赛,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整个过程非常愉悦,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比如:你和团队小伙伴一起打吃鸡游戏或者看抖音视频,玩游戏和看视频停不下来,打一局2小时没了,看几个视频,3小时没了,丝毫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03 如何获得心流?

从3个小点来说哈:3.1 心流的2个特征   3.2 心流的6个要素   3.3 心流的好处

3.1 心流的2个特征

心流的2个特征 作者做了一个满意度实验:给一群被实验人群发呼叫器,每天呼叫8次,每次被实验者被呼叫后,记录当下感受和做的事情,然后给自己的满意度进行打分,通过这种方式,整整收集了超过10万份资料。 通过问卷,作者找到了其中一些人在最高峰的体验,问卷内容上,高峰体验的人都写到是一股洪流带领着我的状态,于是,作者把这种状态命名为“心流”,英文名是“flow”。 调研数据显示,出现这种心流状态占比:工作54%,休闲18%,其他28%。说明,更多的心流出现在工作中。 心流的2个特征: 1、独特性。就是做事儿,会觉得和别人不同,体会到自我价值,有成就感。 2、复杂性。就是做事儿,一定是有点难度,需要费脑子,需要进行整合,是个有挑战的过程。 用一个关键词来结合这两个特征,叫成长。

3.2 心流的6个要素

心流的6个要素 心流具有6个要素:

1、有挑战性。比如:平时英语水平考试60分,设置一个跳一跳能够得到的目标,期末考试设置到75分。

2、知行合一,全情投入。比如:一线生产线的工人,虽然每天做简单的流水线工作,但是把自己的工作完成的非常完美。

3、明确目标,即时反馈。比如:医院的外科医生不愿意当内科医生,因为外科医生的反馈立竿见影,但是内科医生开药,效果很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显现。

4、掌控自如。比如:篮球投篮,有时候投的特别顺的时候,怎么投怎么有,三分球全场我最棒。

5、浑然忘我。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或人间风味,里面的人吃东西的感觉,感觉不是吃的食物,吃的是人间美味。

 6、时间异常感。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样的两个小时,身边坐着美女,2个时根本没啥感觉,身边放火炉,一分钟都感觉是一年的感觉;

3.3 心流的好处

心流的好处 成长可以带来新发现,带来创造感,带入一个新的现实,让自我变得更复杂,横轴代表“技巧”,纵轴代表“挑战”,看下面的图: 【舒适区】技巧和挑战都很低,产生厌烦。 【恐慌区】技巧和挑战都很高,产生焦虑。 【成长区】界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一个临界点,也就是所谓的“心流渠道”。 了解心流的好处,让我们明白,目标不是外在东西,而且内心对于过程的把控和体验,过程本身就是幸福。

04 主动培养心流 从3个小点来说哈:

3.1心流的影响因素  3.2培养心流的案例 3.3主动培养心流

3.1心流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太多了,从大层面说,有社会文化、教育文化,从小层面说,每个阶段不同的成长环境、基因遗传(脑科学,通过核磁共振已经证明心流的产生是因为大脑分泌的6种激素)、自身经历、身边家人朋友的影响等等; 为简单理解,影响因素按2个维度来分:外在和内在。 外在因素基本不可改变或很难改变,不考虑。主要来考虑可以改变的“内在因素”,会不会也能达到效果呢?接着看案例。

3.2培养心流的案例

案例1 有个人叫A,他在监狱关了十几年,一出监狱就跟朋友B说,我要打高尔夫球。他朋友一听就懵逼了,问:刚出监狱,你要打球?你什么情况啊? A回:在监狱里面不能做任何事,我就幻想自己打球,一个人挥杆,想象风速,天天练习,我想验证下我的练习有没有效果。 B回:好的,那周一带你去和其他人一起比比看。 结果,和很多人一起对比,打完后,就是高手水平。证明,A在十几年的牢狱生涯当中,他的练习就是“心流”的状态,而且是有效果的。

案例2 在匈牙利的一所监狱,关了好多的知识分子,他们想在监狱里搞个“译诗比赛”,就是翻译诗歌的,但这是不被允许的。 于是,他们通过暗语和秘密,翻译了《哦,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在自己的鞋底抹肥皂,用牙签写诗句,写完几句,然后背上,再接着这么整。 为了设计这个比赛,他们搞了一年多,光是确定选哪首诗就整了三个多月,最后,这个比赛终于圆满完成。 案例3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写了他在纳粹集中营的遭遇,虽然遭受各种痛苦,但是,他依然觉得他是自由而幸福的,并且在出营后,他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并创造了“意义疗法”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

 3.3主动培养心流

弗洛伊德说,快乐的秘籍就是工作和爱。所以,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培养,一个是工作,一个是爱。 工作层面 进行工作的自我设计,将自己的工作内容想象成打游戏的关卡,给自己设定阶段性的小目标和有效反馈。 生活层面 从感官和思维两个维度培养。感官,就是日常跑步、舞蹈、瑜伽、看画、听音乐等;思维,就是日常用大脑去思考自己想做的事儿。

最后总结:

 最后再总结下,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1部分:幸福是“心流”的状态。 幸福是我们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儿,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和安宁的状态】 第2部分:如何获得“心流”? 2个特征6个要素,再提炼下,就是:明确目标(自己喜欢的,想要挑战的)+知行合一+专注集中+即时反馈。 第3部分:主动培养心流。 工作上进行自我设计,生活上从感官和思维两个维度培养,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这本书内容很多,我是根据我的个人目的,用了“整体阅读+多重阅读”方法,交叉阅读,还看了一些书评,各种看,才搞清楚“熵增定律”是什么东东,把整个情况捋顺了,很费脑子。 也不知道有没有写清楚,看懂与否,随缘吧,我就这个水平,尽力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