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的日记本什么都可以写,但是不成熟的东西最好设为私密。文学作品不仅是自己个人思想的流露,它还会影响其他人,用莫言的话说:“出来混,他要照顾我们的观感"。有些偏激的想法和极端行为,甚至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我上小学的时候,全乡搞文艺汇演。不记得是哪个学校推出了一台节目来展示当时的大批判运动。演员的念白简单明了,节奏感强。演员拿捏的很到位,表演的很滑稽。再配以京剧南锣腔,虽然只上演了一次,但许多同学都会唱了。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唱词是:我某某,家住山东,在上海当过电影明星,演电影我不中,投机取巧者参加革命-------
京剧中的南锣是从河北地方戏曲引入的民歌小调。 与 京剧“皮黄”的音乐风格大不一致,由于其旋律曲调通俗易记,节奏鲜明,配以唢呐、小锣伴奏 ,所以京剧中的南锣一般是用于丑角或者媒婆儿等滑稽角色。想想一个塑造了大量光辉形象的“文化旗手”最终竟被以丑角的形象搬上了舞台。
文学艺术作品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一旦在公众中流行,人们看重的就是它的娱乐功能,而不再去考察他的真实性。
凤阳花鼓本是凤阳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歌。有人写了"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样的歌词以后,朱元璋的形象一落千丈,皇帝宣传“君权神授”,现在出了一个“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皇帝,朱元璋显然就成了德不配位,人神共怒的皇帝。
其实朱元璋是个家乡观念很重的人。他效仿刘邦,永久免除凤阳、临淮二县土著居民的赋税徭役。还迁徙大量富商到凤阳来发展当地经济。朱元璋不群臣的反对,要把首都定在凤阳。最终看到凤阳地区水患频繁,无险可守,确实不适合作都城,才不得不放弃中都的建设。都城没建成。可是朱元璋为了拉近凤阳和南京的距离,特地修建了凤阳至南京”高速公路“,沿途20个驿站。在水利上,朱元璋也做了很多工作。
但凤阳地区自古以来水灾频繁,农业收入不稳定。灾年外出逃荒的多,讨饭途中编一些小调儿歌词,调侃取笑本不算什么,可是就怕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李自成恰恰就运用了部分人对明朝不满的情绪,唱着这首凤阳花鼓和"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一路推翻了明朝。
李自成采取的是追赃助饷。说得更直白点那就是抢。官绅权贵们世代积累的巨额财富抢来为农民军提供军费支出。所以闯王才能喊出“闯王来了不纳粮”。也正是这个极获鼓动性的政策,让李自成的势力迅速扩大,从众多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
农民军本来就具有仇富心理,加之李自成的军队纪律松散,如同流寇,不单是抢钱粮,连官绅富户的妻女都被农民军兵抢走当老婆了。缙绅们对大顺政权绝望了,以致于情愿跟满清也不跟大顺。无政府状态也让普通百姓深受其害。大顺政权很快就夭折了。
凤阳花鼓和开门迎闯王的歌,写的都非常活泼生动形象,很适合在民间流传。但是他误导和诱惑了民众。
一个好的文学艺术作品能鼓舞人心。但同样一个不好的文学作品也能蛊惑人心呢,造成人们思想认识的混乱。文学艺术创作者都应该肩负着一份责任,那就是传播积极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