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人人都爱吃,可您知道饺子的由来吗

“饺子”在中国人所有的食物中,是受众最多的,也是讲究最多的。关于“饺子”的谚语和歇后语也有很多,比如“大年初一吃饺子—没外人”“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倒着”“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过春节,饺子更是必不可少的,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而且饺子一般在除夕夜12点前包好,待到零点零分时出锅,全家人一起热热乎乎地吃,还有一个很吉祥很美好的说法叫“更岁交子”,“子”代表着“子时”,新旧年相交之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幸福美满”的意思。但关于饺子的由来您知道吗?

相传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它的首创者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医圣”张仲景。它最初并不是一种美食,而是用来治病的,具体说就是预防和治疗人耳朵上生冻疮的。

张仲景年轻时,曾任长沙太守,年龄大了,就向朝廷打报告要告老还乡。皇帝批准时,已是冬季,他就从长沙回老家河南邓县。那时的冬季比现在要冷得多,北风呼啸,刮在身上如刀割一般;河面结冰,道路也有积雪,坐在车上的张仲景盖着被子还缩成一团。一路上,张仲景透过车窗和门帘的缝隙,不时会看到穿着单薄衣服的乡亲,在为生活奔忙,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看着心痛,就在车上边翻书,边思考为乡亲们治疗冻疮的方案。冬至这一天,到了一个村边时,他就让随从停下车,在路边搭起一个棚子,架起一口大锅,熬制“袪寒娇耳汤”。把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煮熟后,将羊肉、药物和食物捞出来,切成碎末,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再下锅煮,熟后捞出来分给村子里的百姓。人太多了,每人只能分两只“娇耳”,外加一大碗肉汤。百姓吃了“娇耳”,又喝了“祛寒肉汤”,马上就觉得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裂的耳朵也好了。

张仲景就这样每走一村就熬制一次。张仲景走了,百姓也学着他的样子做“娇耳”,熬“祛寒肉汤”,“娇耳”后被人简化为“饺子”,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饺子”在历代有很多的称谓,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和明朝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现在,它已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爱吃的美食之一。不仅在北方谈广受欢迎,南方也很有市场。广东人澄粉做虾饺、上海人爱锅贴饺、扬州有蟹黄蒸饺、四川在钟水饺等。

“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最数饺子香”,祝大家饺子吃得香,新年过得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饺子(jiǎo zi),又称:水饺,是一种有馅的半圆形的面食,因为形态微扁,于是还有地方上叫做“扁食”。饺子被称为...
    晓寒深处明月人倚楼阅读 3,660评论 0 4
  • 我是一只鱼,我只有七秒钟的记忆。 但我一直在寻找飞鸟,那只我曾经遇见的飞鸟。 它的羽毛是彩色的,它的眼睛很亮,据说...
    幻影梨阅读 246评论 0 1
  • 1.D D的描述: 适度表现:雷厉风行、力争上游、勇争第一、不甘人后、目标明确、行事果断、不畏艰险、开疆拓土、敢做...
    明心悦己阅读 1,956评论 0 0
  • 一. 图示 二. 思路讲解 TabLayout+ScrollView实现即可。每一个tab对应scrollview...
    不会飞的小猪阅读 3,477评论 3 90